马尾松栽培技术

   2018-04-28 苗业网佚名612
核心提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的乡土树种和南方荒山造林先锋树种,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分布

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的乡土树种和南方荒山造林先锋树种,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广泛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用途广泛的针叶树种。马尾松木材可用于造纸、矿柱、建筑、家具、装饰、交通等行业,其副产品松脂、松针、松茯苓、松乳菇、松花粉等是重要林特产资源。马尾松的综合利用价值极高,尤其是制浆造纸与制板性能优于其它主要用材树种,其木材脱脂工艺完善,是我国南方木浆造纸与人造板生产的主要原料。市场对马尾松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马尾松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用材和经济树种,其林业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一、生物学特性和对环境的要求

马尾松在湖南俗称揪树、刺松,在湖南山区,海拔100-550m的低山丘陵地,大都分布着成片的马尾松林。在适生区,其树高可达40m以上,胸径可达100cm左右。马尾松的生长在造林后的头几年生长缓慢,3-5年即郁闭成林,所以群众说:“3年不见树,5年不见人”,10-25年,生长达到高峰,30年后生长下降。马尾松自然起源的孤立木的材积生长数量成熟期可达120年,马尾松林分的材积生长数量成熟期一般为30-40年。马尾松是一个亚热带的适生树种,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其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800-1800mm;在其分布区的南部和中部,温暖多雨,四季雨量分配比较均匀,旱季不超过三个月,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因此,马尾松和其他二叶松相比较,相对不能耐长期干旱。当冬季低温达-13℃以下时,幼林的针叶出现冻害。马尾松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pH值4、5-6、5生长最好,在钙质土和石灰岩风化的土壤生长不良。

二、主要优良品种简介

(一)11996年由湖南省第一届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良种

1、优良种源:汝城、江永、安化共3个优良种源:

a、汝城种源:10生林年均树高生长量0、69m,年均胸径生长量1、06cm;抗病虫性良好,抗寒能力良;早期生长快,郁闭早。

b、江永种源:10生林年均树高生长量0、62m,年均胸径生长量1、00cm;抗病虫性良好,抗寒能力良;早期生长快,郁闭早。

c、安化种源:10生林年均树高生长量0、60m,年均胸径生长量0、95cm;抗病虫性良好,抗寒能力优;材性优良,干形较好。

2、城步县林木良种场马尾松初级去劣种子园良种。抗病虫性强,抗寒性好;材性良。

3、湘林所马尾松优良家系。共审定通过10个优良家系,编号分别为F001、F002、F003、F004、F005、F006、F007、F008、F009、F010。其品种特征:10生林家系年均树高生长量0、83-0、87m,年均胸径生长量0、94-1、02cm;抗病虫性良好,抗寒能力良;早期生长快,郁闭早。

2、22007年由湖南省第二届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良种共审定通过5个纸浆材优良家系,编号分别为MZ-1、MZ-2、MZ-3、MZ-4、MZ-5。其品种特征:前期高、粗生长迅速,10生林家系年均树高生长量0、71-0.73m,年均胸径生长量1、08-1、16cm。已推广应用。

三、造林选择:马尾松造林地的选择不宜集中连片,应结合次生林改造,使之与阔叶树种呈块状、片状或带状的镶嵌混交。阳光充足、极端最低温度大于-20℃的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区,母岩为花岗岩、板岩、页岩、砂岩、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石灰岩、紫色砂岩;土壤为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海拔100-800m,部分山地阳坡300-1000m;坡度<35°的阳坡、半阳坡及平缓地全坡向,地形较开阔的半阴坡中、上部及阴坡上部;土壤厚度山地60cm以上,丘陵80cm以上;腐殖质层厚度山地15cm以上,丘陵10cm以上;土壤质地为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pH值为4、5-6、5的立地适宜马尾松生长。

四、整地

(一)、整地时间:裸根苗造林和直播造林整地必须在12月底以前完成。容器苗造林整地必须在造林前1个月以上完成。

(二)、整地方法:

1、穴垦整地:在中低山区、丘陵及地势平坦地区可广泛采用。整地规格应不小于40cm×40cm×30cm,速生丰产用材林及多杂灌、草地带整地规格不应小于50cm×50cm×40cm;同时应做到表土返穴。

2、鱼鳞坑整地:适宜山地陡坡、水蚀严重地带采用;整地成半圆形,外高内低,半径不小于60cm。

3、带状整地:在山区、丘陵及地势为缓坡(25°以下)地区采用。带状整地带宽60-120cm,深度均不小于20cm,穴格规40cm×40cm×40cm沿等高线进行。

4、全垦整地:25°以下坡地如土壤板结时可采用。但坡度15-25°坡地应在山坡中部沿等高线保留1条2-3m宽的自然植被带。

(三)、整地质量要求:整地范围内,应做到无杂灌草、树枝、石块及具有萌芽能力的杂灌、乔木蔸,并做到土壤充分细碎;带状、梯状及全面整地时,定植点周围不小于40cm的范围内整地深度不应小于30cm。

(四)、栽植密度: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马尾松造林初植密度为2066-4444株/hm2,其株行距为1、5m×2、2m,具体请参照马尾松造林技术规程DB43/T113-1997。

(五)、施基肥:基肥应就地取材,肥种以土杂肥、火烧土、厩肥、堆肥等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可混合适量的过磷酸钙。

五、栽植

(一)、栽植季节

1、植苗造林:裸根苗适宜的栽植季节在1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容器苗1年中除6-8月高温季节之外,全年均可栽植,但应掌握雨情动态,适时造林。

2、直播造林:在4月上旬至中旬选择阴天或雨后晴天播种。

(二)、栽植方法:植苗造林栽植方式提倡明穴栽植,每穴1株,造林地土层深厚,且呈块状结构或枯落物层过厚时可选择开缝栽植。其操作步骤与要求如下。

1、选择定植点:穴状整地植苗点一律选择定植穴左侧或右侧实土与回填土交界线中央;鱼鳞坑整地选择实土与虚土交界线中央;其他整地则依造林密度与局部土壤情况确定。

2、挖穴或开缝:将定植点周围30-40cm范围表层干土铲堆于定植点下侧;然后以深度能栽入苗木地上部分5-8cm为标准开挖明穴或明缝,其大小以略大于苗木根幅、能舒展根系放入苗木为度。明穴栽植即于定植点先开挖一定大小的明穴,然后放入并固定苗木,四周填土踏实,再覆盖松土;开缝栽植即在定植点以锄或锹垂直挖下,前后推压成一裂缝,放入并固定苗木,然后拔出工具,四周注土踏实再覆盖虚土。

3、植苗:将苗木垂直立于明穴或土缝中,以栽入苗木地上部分5-8cm为度,保持苗正、根舒不盘曲,然后四周填入湿润细土至略高于地面;明穴栽植时于苗木两侧,开缝栽植时于土缝两侧,一律在距苗基3-5cm处下锄锤紧或四周踩实,最后覆盖松土。严禁填土及压实过程中提苗及紧挨苗基重锤,以免损伤苗木根系。

4、培土:苗木植入穴(缝)中填土踏实后,将四周土壤及枯落物堆扒于苗木基部,做成直径不小于50cm,高度为10-15cm且中心低,四周高的圆台状土堆。

(三)、直播造林操作步骤及要求如下。

1、种子处理。种子质量要求达到GB7908规定的I级标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粘胶化处理,即以稀浓度水溶性高分子粘胶剂作粘附剂,按500-800mg/L浓度加入磷酸氢二钾或磷酸二氢钾及一定剂量的磷化锌或乐果乳剂或甲胺磷和适量Pt菌根剂或马勃菌孢粉混合摇拌成颗粒状,以增加种子粒径和重量,减少种子落地后的位移并有效避免鼠鸟危害。

2、播种方法。用锄或脚先将定植点表面干土及枯落物扒开至露出湿润土层,按每定植点以种子不相互接触,但又相对集中为原则,点播3-5粒种子,随即轻轻将种子压入土层,再薄覆松土。

3、补植、补播或重造。对当年底检査成活率英90%,但高于41%的小班,必须在次年春适时以马尾松或其他适宜阔叶树种苗木进行补植;对当年底检査成活率低于41%的小班,则必须重新造林。

六、修枝与间伐

(一)、修枝:对树冠与树高比超过1/2的林分实施修枝,但修枝高度不应超过树高的1/2。

(二)、间伐

1、间伐始伐期和间隔期的确定。林分被压木株数达到总立木株数的20%以上时确定为间伐始伐期。林分经上次间伐后林木连年生长量重新开始连续下降的第二年即为下次间伐的适宜作业期。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间伐始伐期和间隔期不同,具体请参阅马尾松人工林间伐标准DB43/T114-1997、。

2、间伐方法与时间。先按马尾松人工林间伐标准(DB43/T114-1997、进行作业设计和标记被伐木。间伐时间宜选择5-7月进行。间伐时采用除伐、疏伐和生长伐相结合,具体操作时以“三留、三砍”(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砍密留稀)为原则,且伐桩高不超过被伐木地径的1/3。

七、施肥:在造林后第三年3d月进行1次施肥。施肥采用穴施法,以磷肥为主;对于土层瘠薄、植被及枯落物稀少的林地,则应增施氮肥;间伐后要对保留木再进行1次施肥,肥种以磷肥或复合肥为主。每次施肥的肥种、施肥量与具体施肥方法可参照马尾松造林技术规程DB43/T113-1997、。

八、中耕除草:以培土、扶正、铲除幼树四周杂草等工作为主。

(一)造林当年:

1、植苗造林。造林当年应在6-7月进行1次培土,培土时必须做到苗木四周40cm范围内不松土,以周围疏松客土培弗并扶正幼树;要求培土范围不小于50cm,同时除净杂草、灌木,培土高10cm左右;10-11月全面刀抚1次,要求除净幼树四周50cm范围内杂草及杂灌、乔木萌条,并以灌草覆盖幼树四周。

2、直播造林。造林当年应在6-7月进行1次扯草及间苗,要求除净播种点周围50cm范围内杂草及乔、灌木萌条,并每1定植点保留优势苗木1-3株;10-11月进行1次“刀抚加蔸抚”,即在全面进行刀抚的基础上,再进行1次蔸抚,要求铲净苗木四周50cm范围内杂草及乔、灌木萌条,并以周围疏松客土同上要求进行培蔸。

8、2造林后第2、3年:造林后第2年6-7月全面进行1次铲抚(如为直播造林,则应结合铲抚进行间苗,每1定植点保留优势苗木1株);10-11月进行1次蔸抚,铲土除杂范围直径不小于60cm,并将草皮、枯枝落叶堆扒于幼树基部。造林后第3年6-7月全面进行1次刀抚(柴桩高不超过10cm、;10-11月再进行1次蔸抚,铲土除杂范围直径不小于70cm,并将铲松的表土堆扒于树基外侧成内低外高鱼鳞坑状。

对于造林后第4年仍未郁闭的林分,应在当年10-11月再进行1次全面刀抚。

九、病虫害防治:注意长年监测,发现病虫情及时防治。

(一)、虫害:松毛虫、松梢螟、松褐天牛等是马尾松的主要虫害。

1、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常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多角体病毒等几种生物药剂防治以及招引益鸟和施放赤眼蜂防治等方法。

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宜在越冬代的11月中、下旬或次年月施菌。施菌量每亩1、5-5、0万亿孢子。应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松毛虫,一般防治3-4龄幼虫。适宜温度为20-32T。喷雾可同时加入一定剂量的洗衣粉,其施菌量每667m240-80万国际单位,雨季慎用。使用多角体病毒防治松毛虫时可在病毒液中加入0、06%的硫酸铜或0、1亿孢子/mL的白僵菌作为诱发剂,提高杀虫率。每667m2用药量50-200亿病毒晶体。施用方法:采用飞机或地面喷粉、低量喷雾、超低量喷雾;白僵菌还可采用地面人工放粉炮,预防性措施亦可采用人工敲粉袋、放带菌活虫等方法。

赤眼蜂释放宜在松毛虫产卵盛期选择晴天无风的天气分阶段于林间施放,每667m23-10万头。

化学防治:松毛虫防治原则上不使用化学农药。心要时主要应针对大发生初期防治小面积虫源地,重点防治越冬代,消除虫源。以除虫菊酯类药剂制成毒笔、毒纸、毒绳等毒杀下树越冬和上树幼虫。

2松梢螟

松梢螟物理防治:在3月剪除被害枝梢和球果,集中烧毁,压低虫口密度;3-4月设诱虫灯。

松梢螟化学防治:5月下旬以甲维盐(按说明较农用适当增加浓度)、40%氧化乐果、20%氯氰菊酯或二者混合液喷施;4月下旬以甲维盐、5%吡虫啉、40%氧化乐果进行树干打孔注药,在树干80-100cm处打孔,孔径1-1、2cm,深5-6cm,每1cm胸径用药量约0、9mL。

3、松褐天牛

松褐天牛物理防治: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在松褐松天牛危害严重地区,全面砍伐清理枯死木和被害木,集中烧毁;在松褐天牛羽化期(5月上旬至9月下旬),于重点发病松林中设诱捕器或饵木诱杀。

松褐天牛化学防治:于5月上旬至9月下旬天牛成虫期,对危害较重林分的树干、树冠喷洒绿色威雷或缓释性微胶囊,以杀死成虫。

松褐天牛生物防治:释放肿腿蜂和花绒甲,利用其寄生性杀死松褐天牛的幼虫和蛹。还可通过保护啄木鸟,利用其啄食松褐天牛细幼虫的方法防治。

(二)、病害:马尾松林中常见病害有松材线虫病、松瘤病和马尾松赤枯病,其中具有毁灭性的病害是松材线虫病,该病害为重点检疫对象。松材线虫病的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1、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病情及时取样鉴定。

2、清理病死木:全面砍伐清理病死木,就地集中烧毁松枝和根桩,同时对可利用的松材进行安全处理。

3、生物防治:主要是杀死传播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方法同上。

十、采伐与采脂

(一)、采伐:采伐时期: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径矿柱小头径8-12cm、大径矿柱小头径14-24cm、材长2m以上的标准,马尾松20-30年即可开始采伐;根据马尾松林分的材积生长数量成熟期及天然林自然更新效果,则以30-50年采伐更为适宜。

(二)、采伐方法:在坡度较陡的水土流失地区宜采用择伐方式,成片成熟林和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可进行小面积(0、3-l公顷、皆伐,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以促进天然更新。

(三)、采脂:采脂季节与年限采脂可从5月开始,至10月份前后结束。马尾松林的生长情况和每1次采脂的强度决定了马尾松林可采脂的年限,短期采脂为1-5年,中期采脂为5-10年,长期采脂为10年以上。

(四)、采脂方法

1、采脂工具准备:主要采脂工具有刮皮刀、割刀(铲刀或钩刀)、鸭嘴凿、导脂器、受脂器、盛脂桶等。

2、采脂林分选择和林地清理:采脂林分应选择密度较小,植株生长旺盛、侧枝粗壮、树冠阔展、针叶浓密且平均胸径20cm以上的马尾松人工林或天然林;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林、防护林、试验林等马尾松特种用途林以及病虫害严重、针叶枯黄、生长不良的林中采脂;采脂植株胸径在20cm以上;采脂作业前以刀抚方式适当清理杂草、灌木。

3、割面的选择以及高度和宽度的确定:割面宜选择阳面或枝叶茂密、节疤少、松脂能畅流到受脂器内并便于采脂的树干一面。马尾松采脂每年的割损高度约20cm,中期采脂的始割面高度一般不得低于220cm,短期采脂和长期采脂的始割面可适当降低或提高,最低高度大于20cm。因长期采脂需要另作新割面时,割面间至少要保留10cm宽的完整树皮作营养带,在整个采脂年限中,割面的累计总长度一般不得超过450cm。

4、刮皮:用刮皮刀刮去割面的粗皮,刮皮时不可伤及树干内皮,且应在早春树液尚未流动时进行。要求刮至皮层光滑无裂缝、树皮呈较紧密状淡红色,留存树皮厚度小于0、4cm。

5、开割中沟:用割刀和鸭嘴凿于刮面中线开中沟。中沟与地面垂直,沟长20-25cm,宽1-1、5cm,深入木质部0、5-0、8cm。插入竹制导脂器和受脂器。导脂器为鸭舌状,向下倾斜60°插入中沟下部引松脂流入受脂器。受脂器宜选择加盖的竹筒、陶瓷或厚薄膜袋,其上方侧面留1小孔,套在导脂器上。

6、开侧沟采脂:定期在中沟上侧用割刀开割侧沟。侧沟呈“丫”字状,在中沟的上端向上成90°夹角开割第1对侧沟。此后每隔1-2d于下方紧挨上1对侧沟开割新的侧沟。侧沟宽0、1-0、2cm,深0、3-0、4cm。开沟时间于清晨开始,至中午结束。雨天不宜采脂。

7、脂收集与贮藏:松脂收集愈勤,松脂质量愈好。一般每隔10-15d收集1次,且不超过15d。收集和去杂后贮存于木桶或陶瓷缸中,并加盖。松脂贮存过程不能与铁接触。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