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花楠栽培技术

   2018-08-13 苗业网花木677
核心提示:刨花楠栽培技术刨花楠(MachiluspauhoiKan.)是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珍贵树种,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优良的常绿阔叶乔木树种。高达20m,胸50cm,除芽及花序外,均无毛。树皮灰白色,有灰白色斑点突

刨花楠栽培技术

刨花楠(MachiluspauhoiKan.)是樟科(Lauraceae)润楠属(Machilus)珍贵树种,是我国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优良的常绿阔叶乔木树种。高达20m,胸50cm,除芽及花序外,均无毛。树皮灰白色,有灰白色斑点突起,小枝绿带褐色。单叶互生,革质,叶丛聚于枝顶,长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长7.5~10cm,宽2~3cm,先端微突渐钝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微被白粉,羽状脉8~10对。总状花序腋生于新枝下部,黄绿色,与叶近等长,有花8~10朵。核果扁球形,成熟时黑色,果径1~1.3cm,基部具有外反宿存花被,果柄黄色。4~5月开花,6~7月果熟。

刨花楠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和香港等省区。垂直分布于海拔300~900m以下的山地。湖南省分布湘东及湘南等地。喜生于气候温暖、肥沃、湿润的丘陵地和山地的山谷疏林中,或密林的林缘以及村前屋后,常与樟树、栲树、苦槠、甜槠、香叶树等混生。刨花楠为深根性偏阴树种,幼年喜荫耐湿,幼中年喜光喜湿,生长迅速。自然条件下刨花楠8年生树高可达8.5m,胸径达10.3cm;20年生树高可达16.3m,胸径达19.8cm;32年生林木的胸径达41.5cm,速生期胸径连年生长量大,材积生长之快为一般阔叶速生树种所少见,是培育大径级用材较为理想的树种。适应性强,海拔1000m以下,土层深厚的山地黄壤都适宜其生长,特别是土层深厚、疏松、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脚、山沟边生长更快。

刨花楠全树利用率非常高。干形通直圆满,出材率高。木材黄白色,无特殊气味,纹理通直,是制造家具、胶合板、建筑、室内装饰、细木工具的优良用材。木材、树皮均含胶质,木材刨片浸水有粘液。用水浸泡制成“刨花水”稍带黄色,无特殊气味,昔日用于妇女润发,近代作为胶合板、造纸及粉刷墙壁用的粘合剂。利用木材加工成香粉,可制作塔香、蚊香、祭香等熏香产品。种子含油率50%,为制蜡烛、肥皂和润滑油等的良好原料。刨花楠叶精油是优良的天然香料并有较高的独特的药用价值。皮含树脂12.38%,橡胶0.688%。

刨花楠生长迅速,树体高大挺拔,树冠浓郁优美,枝叶翠绿、清秀,分枝均匀,嫩枝、新叶粉红色或棕红色,花穗为黄色,既是珍贵用材树种,又是优美的庭园观赏、绿化树种。

刨花楠叶子具革质,不易燃,可应用于防火林带建设,是一个优良的防火树种。同时具有良好的防风和固土能力,是丘陵低山区理想的生态公益林树种。

一、选地:刨花楠喜湿耐荫,对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要避免过于干燥瘠薄的土壤,造林地应选择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岗、台地和平原,由花岗岩、板页岩、砂砾岩、红色粘土类、河湖冲积物等发育的红壤、黄壤,坡度为斜坡、缓坡、平坡,坡向以东、北、东北、西北及无坡之地为最好,坡位以山坡的中下部、山谷、山洼的土层深厚肥沃地带,腐殖质层厚度以中至厚为最好,土壤厚度也以中至厚为最好,土壤质地以沙土、沙壤土和轻壤土最合适,立地条件以肥沃型和中等肥沃型合适,土壤酸碱度应在5~6.5之间。

刨花楠主要适生立地因子表

编号立地因子适生条件

1、地貌:低山、丘陵、平原

2、母岩母质:花岗岩、板页岩、砂砾岩类、红色粘土类、河湖冲积物

3、土壤类型: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4、海拔高度(m):1000以下。

5、坡度:缓坡、平坡。

6、坡向:东、北、东北、西北及无坡。

7、坡位:中、下、谷、平地。

8、腐殖质层厚度:中、厚。

9、土壤厚度:中、厚。

10、立地类型:11、12、21、22、31、32、61、62、71、72

11、土壤质地:沙土、沙壤土、轻壤土。

12、土壤酸碱度:5~6.5。

13、极端最低温度:(℃):-13

二、整地

(一)、造林地清理:对于荒地、皆伐作业等类似之地,先将地中的树枝、树叶和杂草进行清理和集中,然后选择无风的天气、放到迹地的中央、并在有人看护的前提下进行集中烧毁。在清理过程中,必须保留生长好的乔木树种的幼苗和幼树。对于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恢复、森林重建、优材更替中的造林之地,只清理需要栽树周围的杂草、枯枝以及影响其生长的树枝。

(二)、整地时间:冬季或造林前,以冬季最好。

(三)、整地方式

2.3.1穴垦整地:低山、丘陵、平原广泛采用的整地方式。荒地、皆伐作业等类似之地,即土层比较深厚、土壤比较疏松,穴的规格为50cm×50cm×50cm或60cm×60cm×50cm。如果土壤较板结,且石砾多,穴的规格应更大一些。穴垦还适应于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恢复、森林重建、优材更替的造林之地。对于这种类型的整地,只要对整地周围lm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砍掉,然后按50cm×50cm×50cm或60cm×60cm×50cm的规格进行整地。穴垦整地时,应将表土与心土分开放置,待放好基肥后,将表土填入覆盖基肥之上。

2.4造林密度:全垦整地的造林密度宜1.5m×2m或2m×2m;对于采用穴状整地的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恢复、森林重建、优材更替的造林之地,每667m2宜栽30~40株。

2.5基肥:每穴施磷肥0.5kg,施复合肥0.25kg。在穴挖好后,将肥料施入穴底。

三、栽植

(一)、栽植季节:2月至3月上旬,以刨花楠的芽还未萌动之前栽植为最好。

(二)、苗木起苗、分级、修枝打叶、浆根和保护

1、苗木起苗:用1年生苗造林,在起苗时如土壤干燥,要先一天浇水润根,用机具松土起苗,不宜用手强拔。如果是容器苗,虽然不存在起苗之事,但有的容器苗的根可能已长出容器之外,并扎入土中,故这些苗在移动或搬运之时,一定要用枝剪将容器苗的接地根小心地剪断。

2、苗木分级:按苗木标准对所起苗木进行分级。

3、苗木修枝打叶:苗木分级后,要尽快将所有的苗木进行修枝打叶,主要是剪除2/3叶片以及苗木下部过多的侧枝,并适当修剪过长的主根。如果是容器苗只要打掉1/3叶片。

4、苗木浆根和包扎:浆根最好用黄心土和钙镁磷肥,按10:1配合,再加适量的苗圃地的泥土和移栽用的ABT生根粉混合做成泥浆,这样有促进苗根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然后,将浆根的苗木按一定数量用地膜把根部包起来,以防苗木根系干枯。

5、苗木保护:应尽量减少起苗,分级、修剪打叶、浆根、包装,运输,栽植的时间和减少苗根在空间暴露,遭受风吹日晒的时间。

6、栽植方法:裸根苗采用“三覆二踩一提苗”的通用造林方法;如果是容器苗,在容器袋撕开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中的基质不散,在栽植时免去“一提苗”的过程。由于刨花楠裸根苗造林成活率较低,因此最好用容器苗造林。

四、修枝:在头3~5年及时剪除树根处的萌发枝、树干上的霸王枝,确保主茎的生长。

刨花楠幼苗基部喜生萌生枝,另外由于一年多次抽梢,容易形成多个顶梢,影响主干生长,以培育用材为目的的,在造林头几年要进行抹芽和及时剪除主梢侧边的次顶梢,以确保主梢的生长,加快主干高生长。抹芽是离地面树高三分之二以下的嫩芽抹掉,减少养分消耗。修枝主要是将树冠下部受光较少的枝条除掉。修枝要保持树冠相当于树高的三分之二。过多修枝会丧失一部分制造营养物质的树叶,而影响树木生长。修枝季节宜在冬末春初。

五、施肥:在头3~5年,于每年刨花楠芽萌发前在树冠周围开沟,每株施复合肥0.25kg。

六、松土除草:幼林抚育宜在生长高峰和旱季将到之前进行。造林的第一年抚育次数宜多,一般以不少于二次较好。以后每年抚育次数应根据幼林生长发育情况决定。一般每年都要进行1~2次,及至幼林开始郁闭,林地杂草少了,可以每隔1~2年除杂松土一次。在丘陵地造林的第一年要预防日灼的为害,如能在林内间种农作物,以耕代抚是促进林木生长的较好办法。

七、病虫害防治:混生于天然常绿阔叶林内的刨花楠,不会出现严重的病虫害。但新造林地,应注意炭疽病和卷叶蛾的为害。

1、炭疽病

炭疽病症状:开始时出现在老叶的叶尖和叶的边缘。

炭疽病防治方法:从5月份到7月份,每半月喷1%波尔多液一次。待发病时,每隔7d喷50%代森锌500倍液,连续喷3次。

2、卷叶蛾

卷叶蛾症状:以幼虫吐丝卷缩新萌发的嫩叶,躲在叶苞内咬食叶片。

卷叶蛾防治方法:应掌握好幼虫的孵化期,在卷叶前进行喷药。药剂可用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90%敌百虫600倍液,如果已经卷合成苞,则人工摘除虫苞并将其烧毁。成虫有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八、采伐:刨花楠生长迅速,间伐期12~15年,主伐期25~35年。刨花楠萌蘖力强,皆伐后可实行萌芽更新。视具体林分,宜采用皆伐或择伐的方法。

九、技术咨询专家

颜立红: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科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主要从事植物系统分类学、树木引种和园林植物等研究工作。获2007~2008年度绿化三湘贡献奖。2000年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留学半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省科委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著作4本,其中专著1本,合著3本。发现并发表桃源野桐等新分类群10个、湖南藤本植物新分布1属8种2变种、湖南地衣新分布种25个,选育出墨紫含笑新品种1个。通过多年的引种试验和从各项研究成果中,选出优良用材树种20个,优良园林植物45种。现为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高级会员、湖南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湖南兰花协会常务理事。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