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地挖塘:杨树根系发达,呼吸作用强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另外,在多数情况下,土壤中许多养分都要通过好气细菌的分解才能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因此,在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中,全面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
整地方式分为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三种类型。块状整地即挖塘,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采用块状整地。
树塘可提前开挖,最好在冬季进行。此时开挖的树塘在一个冬季风、雪、雨、霜的共同作用下,土壤得到充分风化,同时还可以冻死大量越冬害虫。也可以随挖随栽。但不管何时挖塘,树塘规格都应达到1×1×1米标准,土壤粘重地区和采伐迹地更应坚持此标准。
二、苗木选择:首先是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栽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造林,是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之一。造林前,要充分了解所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其次要选择良种壮苗。
所谓良种,它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也就是能较好的保持父、母本的优良性状。
②具有良好的播种品质,纯度高、发芽率高、籽粒饱满等。也就是说在本地生长最快的,病虫害最少的,能在最短时间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树种(品种)就是良种。
前面我们介绍的95、895、351、35等都是良种。
壮苗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①苗干粗壮,通直圆满,高茎比为100:1。
②根系发达,主根短而粗,侧根发达。
③芽子饱满健壮(特别是顶芽)。
④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只有同时达到上述6个条件的苗木,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良种壮苗。
三、栽植时间:春季和秋季均可栽植,习惯上多采用春季栽植。
春季是植树造林的主要季节,此时气温和地温均较高,利于杨树生根发芽,但日照强烈,水分蒸发量大,苗木易失水,因此,栽植时一定要保证水分的供给。春栽最佳时间是苗木的芽已经萌动、膨大,但尚未展叶,大约是3月中旬到下旬。
秋季植树是春季植树工作的继续,此时栽植,地温仍然能满足杨树生根需要,一般年前可以生根,比春栽的杨树提前发芽、展叶,但由于冬季漫长,梢部易受冻害,给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秋栽最适时间一般在杨树封顶后,叶落2/3时开始,到土壤封冻前结束,大约是11月中旬到12月上旬,过早,水分蒸发量大,苗木易失水干枯,过迟,土壤封冻,苗木无法生根,易受冻害,均会影响成活率。
四、科学栽植:杨树栽植方法有扦插造林、插干造林和植苗造林,但常规的为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技术要领可用“三埋两踩一提苗”和“四大一深、一泡一盖”来概括:
1、三埋两踩一提苗:先埋15-20厘米表土,然后将苗放入,再埋土至塘深2/3处(70-80厘米),踩实踩紧,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实。然后把苗木向上提一下,以利根系疏展,浇透水。
2、四大一深、一泡一盖:
①大塘:塘口规格1×1×1米。
②大苗:苗高4米以上,根径4厘米以上的当年生苗或二根一干苗。
③大水:最好在栽植前或还土一半时将塘口灌满水。
④大株行距:栽植密度主要取决于培育目标。如果培育大径材,可采用6×6米、4×8米、7×7米、8×8米、5×10米等株行距;如果培育小径材、纤维板用材或纸浆材,密度可采用3×3米、3×4米、4×4米株行距。
⑤一深:对于高度大于3.5米,根径大于3.5厘米的苗木,栽植深度最好达70─80厘米(栽植深度约占苗高的1/4),这样,不仅能让苗根充分吸收地下水,还能防止苗木倒伏,更重要的是杨树后期生长快。
⑥一泡:苗木运到造林地点后,最好将苗木放入河水中浸泡沫2-3天(至少24小时),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
⑦一盖:苗木栽植后用1×1米塑料薄膜覆盖根部地面,可增温保湿。
此外,在栽植过程中,如果苗木上端稍有弯曲,可将不垂直于地面的苗木梢部转向北面,利用杨树苗木的向光性,逐步把梢头调直。春季空气湿度相对较低,栽植大苗时,可以把苗木侧枝剪去,以减少蒸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