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种子播到地里,仅仅是育苗工作的开始,大量的工作是播种后的管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整个育苗过程中,要根据苗木的生长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抚育管理工作。
一、揭盖:当幼苗大量出土时,应及时揭除覆盖物,以防止幼苗黄化弯曲,形成高脚苗。揭盖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以免环境突变造成对幼芽的不良影响。覆盖物一般一次性揭除,也可应分2-3次进行。培育大粒种子的苗木,可将覆盖物移至行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杂草滋生,直到幼苗生长发育健壮时,再行撤除。如用谷壳、松针、锯屑等细碎材料作覆盖物的,对幼苗出土和生长影响不大,可不必去除。
二、遮荫:苗木在幼苗期组织幼嫩,对炎热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较弱,在炎热的夏季,为避免烈日灼伤幼苗,必要时应采取遮荫措施,降低育苗地的地表温度,使苗木免遭日灼。
1、遮荫的应用:遮荫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喜荫的阴性树种和中偏阴树种,此种情况下遮荫时间较长。二是夏季播种育苗,幼苗阶段需遮荫。三是天气干旱,而苗圃的灌溉条件较差,可通过遮荫防止干旱。
2、遮荫的时间:遮荫时间长短,因树种和气候条件而异。喜荫的阴性树种和中偏阴树种,一般从苗木幼苗期开始遮荫,停止期各地差异较大。我国北方,在雨季或更早即可停止遮荫;而在南方,如浙江、广西秋季酷热,遮荫时间可延续到秋末。夏季播种育苗,苗木基部木质化后可撤除遮荫物。第三种应用,待高温干旱情况改善后撤除遮荫物。
有条件的苗圃,可在上午9-10点时开始遮荫,下午5-6点撤除,其它时间和阴雨天或凉爽天气不遮荫。这样做对苗木生长有利,但会增加劳动强度和育苗成本。
3、遮荫的透光度:透光度的大小,与苗木质量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影响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苗木质量,透光度宜大一些,一般为1/2-2/3。
4、遮荫的方法:一般采用苇帘、竹帘、毛草、遮阳网等做材料,搭设遮荫棚进行遮荫。基本上有两类,即侧方遮荫和上方遮荫。
侧方遮荫即垂直式侧方遮荫,是将荫棚设置在苗床的南侧或西侧,与地面垂直。
上方遮荫是在苗床或播种带的上方设荫棚,可分为斜顶式、水平式、屋脊式和拱顶式4种。倾斜式上方遮荫是将荫棚倾斜设置,南低北高或西低东高,低的一面高约50cm,高的一面高100cm。水平上方遮荫、屋脊式和拱顶式荫棚两侧高约1m,仅顶的形状不同。目前生产上多采用水平式上方遮荫,这种荫棚透光度均匀,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湿度,床面空气流通,有利于苗木生长。
在苗床上插上一些干后不易落叶的杉枝、松枝及蕨类,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遮荫作用。还可以套种高秆农作物遮荫。条件好的苗圃,若能采用间隙喷雾设施和滴灌设施进行灌溉,不需遮荫,全光育苗。行间盖草能有效地降低地表温度,同时还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松土除草的次数。但在幼苗期易引发病虫害,要谨慎使用。
三、间苗、补苗和幼苗移植:虽然在确定播种量时,已尽量控制好播种量,播种时也力求做到均匀,使苗木出苗均匀,形成适宜的密度,力求少间苗。但在生产实践中,播种量仍往往偏大,另外播种不均匀的现象也在所难免。为了调节密度,使每株苗木都有适当的营养面积,保证苗木的产量和质量,还必须及时间苗和补苗。
1、间苗:间苗又叫疏苗,即将部份苗木除掉,目的是使苗木密度调整到适宜的密度。间苗应贯彻“早间苗,迟定苗”的原则。早间苗保证苗木一直有充足的营养空间,迟定苗则能确保不会因不良因素影响而造成苗木数量不足的后果。间苗的时间主要是根据幼苗密度、幼苗生长速度而定。一般是在苗木幼苗期,分1-3次进行。大部分阔叶树种,如剌槐、臭椿、榆树等生长迅速、抵抗力强,在幼苗长到5cm即可间苗,尽量一次间完。但大部分针叶树种,如落叶松、油松、侧柏、杉木等生长较慢,需间苗2-3次。第一次在幼苗出齐后长到5cm时进行,以后大约每隔20天间苗一次。定苗在幼苗期的后期或速生期初期进行,定苗量应大于计划产苗量的5%-10%。间苗的原则是留优去劣,留疏去密。间苗对象为受病虫危害的、机械损伤的、生长不良的、过分密集的苗木。间苗最好在雨后或灌溉后,土壤比较湿润时进行。拔除苗木时,注意不要损伤保留苗,间苗后要及时灌溉,以淤塞被拔苗留下的孔隙。
2、补苗:补苗是从密度过大的地方取苗种植到过疏的地方。补苗可结合间苗进行,一边间苗,一边补苗。补植最好在阴雨天或傍晚进行较好,补植后及时灌水,必要时可进行遮荫。
3、幼苗移植:移植通常是将培养到约5cm高的幼苗全部移植到其它圃地上培养。适用于生长速度快的树种、珍贵树种和特小粒种子的育苗。生产中也有结合间苗,将间出的健壮幼苗移植。
四、中耕除草:除草与松土是苗木抚育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在生产中往往结合进行。
播种后如不覆盖,在种子尚未出土前,圃地常滋生出各种杂草,应及时将其除掉。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往往杂草伴生,不仅和苗木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同时也助长了病虫害的传播。因此,在苗木整个生长期间,必须及时清除杂草。中耕的目的就在于破除板结的表土层,改善通气条件,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中耕又叫“无水的灌溉”。中耕与除草一般结合进行。中耕除草的次数应根据土壤、气候、杂草的蔓生程度来决定,原则上是“除早、除小、除了”。一般一年生苗为6-10次,2年生苗为3-6次。育苗过程中,除草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劳动强度较大,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除草效果,化学除草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后将作详细介绍)。
五、灌水与排水:在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水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播种后表土干燥,会使种子萌发和幼芽出土受到影响,经催芽萌动的种子缺水容易回芽。特别是在北方干旱地区,春雨较少,空气干燥,春季播种覆土浅的小粒种子,更易受到干旱的危害。因此,播种小粒种子的床面,在幼苗出齐前,要经常保持床面湿润。苗木生长发育,也需要大量的水分。植物枝叶、高生长、根系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而形成的,新分裂的细胞需要水分。土壤中的矿质营养需要溶于水中,才能被苗木根系吸收;植物的蒸腾作用也需要大量的水分。所以,水分不足,苗木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但水分过多,土壤通气不良,土温降低,引起土壤返碱,同样影响苗木出芽和生长发育。因此,灌溉和排水是调节土壤含水量,促进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培育优质苗木的重要措施。
1、灌溉:
(1)、合理灌溉及灌溉量:种子发芽需要水分,但水分过多会造成苗木根系生长不良,影响苗木产量和质量。因此灌溉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实行合理灌溉指选定最佳灌溉期和灌溉量,做到以最少的灌水量,较低的成本,达到最优的效果。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苗木各个生长发育期的特点而定。
在干旱地区、干旱时期,灌溉次数多,灌溉量大。保水能力较强的土壤,如粘土和壤土,一般次少量大;反之保水能力差的土壤,如沙土,应次多量少。圃地土壤含水量是决定是否灌溉的重要依据,适合苗木生长的土壤湿度一般为15%-20%。
树种不同,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杨、柳、桑、杉木、落叶松等树种,由于其幼苗细弱幼嫩,要求比较湿润的土壤,灌溉次数应多一些。需水中等的白蜡、榆树、黄栌等树种,灌溉次数可少一些。而根系分布较深的树种,栎类、核桃、文冠果等次数则更少。
苗木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其灌溉量也不相同。在出苗期,种子膨胀和发芽出土要求一定的湿润条件,切忌干燥,否则容易回芽。对小粒种子应采取少量多次的灌溉,最好采用喷灌。对大、中粒种子可不灌溉,以免降低地温造成土壤板结。在幼苗期,苗木根系分布较浅,对水分较敏感,必须经常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在苗木速生期,根系分布较深,但苗木茎叶急剧生长,再加上气温高,蒸腾作用旺盛,需水量最多,也要经常灌溉,每次灌溉量要大,间隔期可适当长一些。在硬化期,要基本停止灌溉,以防贪青徒长,促使苗木木质化,以利苗木安全越冬。
确定每次灌水量的原则是:保持苗木根系的分布层处于湿润状态,即灌水的深度应达到主要根系分布层。因此,要熟悉和掌握各种苗木在不同时期的根系生长和分布的特点,以便确定灌溉时需要湿润的土层深度。所谓土壤处于湿润状态,是指土壤湿度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
(2)、灌溉的方法:灌溉的方法有侧方灌溉、畦灌、喷灌、滴灌等。
①侧方灌溉:适用于高床和高垄作业,这种灌水方法是由灌水渠道把水引入步道或垄沟里,水从侧方渗入床内或垄中。其优点是水从侧方浸润到土壤中,床面或垄面不易板结,土壤通气性能良好,可减少松土次数。但耗水量大,苗床较宽时,灌水不均匀。
②畦灌:又叫漫灌,一般适用于低床和大田平作育苗。做法是将水直接引入作业区,水从床面或地面渗入土壤。其优点是比侧方灌溉省水。但床面易板结,土壤通气不良,水渠占地较多,灌溉效率低。另外,灌溉流量过大时,容易冲淤小苗的叶片,影响呼吸和光合作用。
③喷灌:是目前苗圃应用较多的一种灌溉方法。主要优点是,工作效率高,灌溉及时均匀,省水省工,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在春季可提高地温,在夏季可降低地温。但投资相对较高,受风的限制较多,在3-4级风力以上,喷灌不均匀。灌溉时,水点应细小,防止将幼苗冲倒、根系裸露或溅起泥土污染叶面,影响光合作用。
④滴灌与微灌:滴灌是通过管道系统把水滴到土壤表层渗入深层的灌溉方法。滴灌的优点很多,除具备喷灌的优点之外,比喷灌更加节水,一般比喷灌省水30%-35%,比渠道省水50%以上。另外,由于滴管是黑色聚乙稀塑料,能吸收大量太阳辐射热和地面的热量,因此能提高水温和地温。但设施较复杂,投资较大,有时滴管容易堵塞,增加维修工作量。
微灌是将滴灌的滴水头换成微喷喷头,使水在管道水压的作用下,以雾状喷向苗床进行灌溉的方法。微喷不但节水,还具有提高空气湿度的作用。
(3)、灌溉注意事项
①侧方灌溉和上方灌溉宜在早、晚进行,喷灌和滴灌不受限制。
②井水不宜直接用于灌溉,应在贮水池中提高水温后再使用。
③不能用污染过的水和含盐量高的水进行灌溉。
④灌溉要有连续性,从开始到苗木不需要灌溉止,中间不能间断灌溉。
⑤硬化期,要基本停止灌溉,促使苗木木质化,以利苗木安全越冬。
2、排水:排水在育苗过程中与灌溉同等重要,土壤积水过多,影响好气性微生物活动,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使根系形成无氧呼吸,造成根系腐烂。排水主要是指排除因大雨或暴雨造成的苗圃区积水,在地下水位较高,盐碱严重的地区,排水还具有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含盐量或抑制盐碱上升的作用。
建立苗圃时,要设置完整的排灌系统,这是做好苗圃排水工作的关键。在每个作业区,都应有排水沟,沟沟相连,直通总沟,将积水彻底排除。特别是在我国南方降雨量大,要注意排水。在北方虽然天气干旱,但在降雨量集中的月份也要注意排水。
六、追肥:追肥是在苗木生长发育期间,施用一些速效性肥料,以满足苗木对养分的大量需要的措施。施肥的方法有土壤追肥和根外追肥两种。
1、土壤追肥:土壤追肥的方法有浇施、沟施和撒施三种。浇施是将肥料溶于水后浇入苗床,或随水灌入苗床。沟施是在播种行间开沟施肥后封沟;撒施是把肥料均匀撒于苗床,降雨或灌溉后随水渗入苗床。追肥后要浇水冲洗粘在苗木上的肥料,或用棍棒拨动苗木,使粘在苗木上的肥料落到苗床,避免产生“烧苗”现象。
2、根外追肥:又称叶面施肥。是在苗木生长期间,将速效性肥料的溶液喷在苗木的茎叶上的施肥方法。它可避免土壤对肥料的固定和流失,用量少而效率高,肥效快。但使用不当会灼伤幼苗。适宜根外追肥的肥料是速效肥,迟效性肥料没有效果。由于每次施用量少,它只能作为补给营养的辅助措施,不能完全代替土壤施肥。根外追肥要掌握好5点技术要求:①浓度小,否则会造成“烧苗”。通常尿素0.3%-0.5%,过磷酸钙、硫酸铵和硫酸钾0.5%-1.0%,磷酸二氢钾0.3%-0.7%,磷酸锌和硫酸锰0.1%-0.5%,硫酸铜和钼酸钠0.05%-0.1%,硼酸0.01%-0.5%。②喷雾量少,叶片上不能形成水珠,否则干燥后易灼伤苗木。③喷于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增大吸收面积。④间隔约1周,连续使用2-3次。因每次的施肥量很少,只施一次难以取得明显效果。⑤掌握天气变化,保证施肥后至少一天不下雨。
追肥是补充土壤中所缺养分,以满足苗木生长对养分的要求。因此,要做到看天施肥,看地施肥和看苗施肥。看天施肥是要根据天气变化决定何时施肥,施什么肥料,用量多少,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如雨季施肥应薄施勤施,高温期施肥不宜撒施挥发性强的肥料等。看地施肥是要根据土壤特点决定施什么肥,施多少。如南方土壤酸性较强且较缺磷,施肥时应适当多施磷肥,并且尽可能选择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或者施用石灰。又如沙性较大的土壤施肥应薄施勤施,粘土可加大每次施肥量,减少施肥次数。
看苗施肥有三层含义:一是根据树种特性施肥。为提高施肥的效果,现在提倡配方施肥(注意不是任何肥料都可混合,表3-5),一般N、P、K的比例为3∶1∶1或2∶1∶1。树种不同,对各种营养成分的要求不同,N、P、K的比例应作适当调整。如豆科植物减少N,在基肥足时甚至不施N肥;阔叶树对K的需要量较针叶树高,应适当增加K肥的用量。二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施肥。一般出苗一个月开始施追肥,根据苗木长势每月追肥1-2次,施肥的深度和用量随苗木的长大逐渐增加。湿施N、P、K肥,浓度可从0.5%逐渐增到2%。三是根据苗木生长发育期施肥。幼苗期和速生期应满足苗木对N、P、K等各种养分的需要,苗木硬化期停止施用N肥,促使苗木木质化,以利苗木安全越冬。增施P、K肥有利于增强苗木的抗旱性和抗寒能力。
应用植物激素能增强苗木抗逆能力,促进苗木健壮生长。植物激素的应用方式与根外追肥形式相同。在生长初期和速生期施用,间隔15-20天,连续使用3-5次。施用浓度一般为10-50mg/L。
七、截根:截根是采取人为的措施截断苗木的主根。截根适用于主根发达,而侧根、须根较少的树种,如核桃、栎类、落叶松、油松等。通过截根可以控制主根生长,抑制主根生长优势,促进侧根和须根生长,从而增加了根系吸收面积。同时,可抑制苗木地上部分生长,促进苗木木质化。截根还可使主根变短,便于起苗作业。因此,截根能提高苗木质量和苗木移植成活率。
截根的时间要适宜,一年生苗可在速生期到来之前进行,使苗木截根后有较长的生长期,以利侧根生长,过晚则影响苗木生长。对二年生苗可在第一年的秋季,高生长停止以后,土壤尚未冻结以前进行。截根深度根据截根时苗木主根长度决定。另外,可在播种时采取截断胚根的措施达到截根效果。
截根的工具,人工切根可采用截根铲,面积较大时,可用弓形起苗刀,但要把抬土板取下。也可用锋利的铲子,在苗根一定距离处,与床面呈450角,斜切入土。截根后,应立即灌水,使松起的土壤及苗根落回原处。
八、病虫害防治: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对苗木的病虫害,要贯彻“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种子、芽条、种根、插穗、砧木等繁殖材料,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病虫曼延成灾。从提高育苗技术,加强管理措施入手,不断提高苗木质量,以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另外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防治。特别要强调的是,在幼苗期和速生期初期,对病害较多的植物,不论有无病害发生,都要定期(一般10天左右)喷洒杀菌剂或保护剂。苗木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方法参见有关专业书籍。
九、苗木防寒:苗木防寒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苗木的抗寒能力,二是采取保护性防寒措施。
1、提高苗木抗寒能力:可通过处理种子,对种子进行抗寒锻炼;适时早播,延长生长期,生长后期多施P、K肥,及时停止施N肥和灌溉,使幼苗在寒冬到来之前充分木质化,增强抗寒能力。对某些停止生长较晚的树种,如榆、桑,剌槐等树种,在8月份可剪去嫩梢或截根,以促进木质化。
2、保护性防寒措施
(1)、苗木覆盖:用草或树叶,把幼苗全部盖起来,次春再把覆盖物撤除。
(2)、设暖棚:其构造和倾斜式遮荫相似,但暖棚是南高北低,北侧紧贴地面,不透风。暖棚在晴天风较小时,可昼除夜覆,如遇寒流,可整天覆盖。目前许多地区使用塑料拱罩、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上面盖有草帘等,取得了较好的防寒效果。
(3)、设防风障:在冬、春季风大的北方地区,可设防风障。即用高梁或玉米秆等在主风方向垂直埋立成行,第二年春季起苗前把风障清除。风障间距离一般为风障高度的10倍。这样可以降低风速,使苗木减轻寒害,又能增加积雪,有利于土壤保墒,预防春旱。但费工费料,育苗成本高。
(4)、其他防寒方法:根据不同的苗木和各地的实际情况,亦可采用熏烟、涂白、窖藏等防寒方法。
以上是针对播种当年苗木的抚育管理。培育一年后的留床苗,抚育管理的措施主要是松土除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防寒。由于留床苗已有生长良好的根系,地上部份生长健壮,松土除草、施肥、灌溉的做法虽与播当年相似,但抚育的次数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