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

   2017-08-18 苗业网佚名3541
核心提示:斑竹为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在网络语言(

斑竹图片

斑竹为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具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与原变种之区别在于秆有紫褐色斑块与斑点,分枝亦有紫褐色斑点。为著名观赏竹,秆用作制工艺品及材用。在网络语言(尤其是论坛)中,斑竹表示版主。

一、斑竹的形态特征

斑竹秆高8~22米,直径3.5~7厘米;节间鲜绿色,圆筒形,在具芽的一侧有狭长的纵沟,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两者相距3毫米;秆箨长20~30厘米,宽10~20厘米,硬纸质兼革质,背部较平滑,疏生黄色小刺毛,具大小不等之淡墨色斑点,箨耳不发达,箨舌短。长不及3毫米;箨叶作长三角形或带状。主枝三棱形或为四方形,实心或仅有小如针孔之中空。最后小枝单生,顶端具叶3~6枚;叶鞘棕黄色,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大都长5~20厘米,宽10~2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绿色,下面淡绿色。小穗丛1至数个,腋生或顶生于小枝上,通常每1小穗丛基部托以4~10枚佛焰苞;小穗含花2~5朵,狭披针形,长2.5~3厘米;颖1或2枚,或缺如;外稃披针形,多脉;内稃狭披针形,先端2裂,鳞被3枚,矩形;雄蕊3;子房近于三角锥形,花柱细长,柱头3裂,稀疏羽毛状。笋期4~7月。花期4~6月。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山东、河南、广西等地。本植物的箨(斑竹壳)、花(斑竹花)亦供药用。

二、斑竹的生长习性

斑竹性喜温暖、耐高温,生命力强。喜温、喜阳、喜肥、喜湿、怕风不耐寒,静水及水流缓慢的水域中均可生长,适宜在20厘米以下的浅水中生长,适温15℃至30℃,越冬温度不宜低于5℃,斑竹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条件适宜的前提下,可在短时间内覆盖大片水域。

三、斑竹的分布范围

据生物学家考证,九嶷山区原有一条斑竹林带,分布于宁远、道县、江华、蓝山4县的山区,东西长约200华里,南北宽近100华里。近世以来,由于人为破坏,斑竹日见衰微,现仅存几百亩。从1981年开始,国家采取措施,在这里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斑竹    拼音:bānzhú    学名:Phyllostachysbambussoidescv.tanakae    生态习性:斑竹阳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寒观赏特性:竹杆有紫褐色斑。    园林用途:庭院观赏斑竹。

属性:禾本科竹亚科刺竹超族倭竹族刚竹亚族刚竹属(毛竹属))。

基本解释    [mottledbamboo]也叫“湘妃竹”。一种茎部有紫褐斑点的竹子,用于制作笔杆、竹扇、拐杖及饰物。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七律·答友人》。

详细解释

1、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也叫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元张可久《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阑干,回首泪偷弹。”毛泽东《答友人》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2、指斑竹所制的手杖。元柯丹邱《荆钗记·启媒》:“软红泥踏青时候,试蹑青鞋,慢拖斑竹,去寻良友。”。

神话传说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条恶龙,住在九座岩洞里,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声载道。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立即前往湖南的九嶷山。舜帝有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在关心着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远离家门,也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了。娥皇说:“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女英说:“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她们二人思前想后,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这一天,她们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儿,耸立着三块大石头,翠竹围绕,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的坟墓。她们感到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老人家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人民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的病死在这里了。”原来,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到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二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们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睛流干了。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泪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

陈鼎《竹谱》称“潇湘竹”“泪痕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是我国竹家具的优质用材。《阵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

注:《阵物志》所言尧之二女,舜之二妃,以及其他著作中湘妃、潇湘妃子、湘君等指娥皇和女英二人。西汉刘向《列女传》有: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从列女传可得知,所云潇湘妃子为娥皇、女英。

先古时期,湘妃泪洒青竹染之成斑,斑竹繁衍后世,滋养九州。推其根源,乃因舜帝辛勤为民,不辞劳苦,终命绝九嶷山。我们取名“斑竹”,意含效舜之大志苦心,为万民勤耕不辍,死而后已。

安徽何湾镇南山地区也出现了斑竹..南山有三宝:斑竹、无骨鱼和碧鸡鸟,无骨鱼长约三寸,全身乌黑发亮,无一刺卡,鱼肉鲜嫩,是宴席中的珍品,过去曾是皇家贡品。

斑竹

斑竹    拼音: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f.lacrima-deaeKengf.etWe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科:竹亚科    族:倭竹族    亚族:刚竹亚族    属:刚竹属    组:刚竹组    种:桂竹亚种斑竹    命名者及年代:Kengf.etWen,1982。

斑竹学名:PhyllostachysbambusoidesSieb.etZucc.f.lacrima-deaeKengf.etWen是禾本科,刚竹属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米,幼竿无毛,竿环稍高于箨环。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箨鞘革质,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箨舌拱形,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叶耳半圆形,叶舌明显伸出,花枝呈穗状,每片佛焰苞腋内有的假小穗,小穗披针形,外稃被稀疏微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鳞被菱状长椭圆形,花柱较长,柱头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斑竹分布于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适生在疏松、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

斑竹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古到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斑竹的典故和诗词。

一、斑竹的形态特征

斑竹是乔木或灌木状竹类。竿高可达20米,粗达15厘米,幼竿无毛,无白粉或被不易察觉的白粉,偶可在节下方具稍明显的白粉环;节间长达40厘米,壁厚约5毫米;竿环稍高于箨环。

斑竹箨鞘革质,背面黄褐色,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疏生脱落性淡褐色直立刺毛;箨耳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有时无箨耳,紫褐色,繸毛通常生长良好,亦偶可无缝毛;箨舌拱形,淡褐色或带绿色,边缘生较长或较短的纤毛;箨片带状,中间绿色,两侧紫色,边缘黄色,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外翻。

斑竹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半圆形,缝毛发达,常呈放射状;叶舌明显伸出,拱形或有时截形;叶片长5.5-15厘米,宽1.5-2.5厘米。

斑竹花枝呈穗状,长5-8厘米,偶可长达10厘米,基部有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6-8片,叶耳小形或近于无,繸毛通常存在,短,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收缩呈圆形,上端渐尖呈芒状,每片佛焰苞腋内具1枚或有时2枚、稀可3枚的假小穗,惟基部1-3片的苞腋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小穗披针形,长2.5-3厘米,含1或2(-3)朵小花;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节间除针状延伸的部分外,均具细柔毛;颖1片或无颖;外稃长2-2.5厘米,被稀疏微毛,先端渐尖呈芒状;内稃稍短于其外稃,除2脊外,背部无毛或常于先端有微毛;鳞被菱状长椭圆形,长3.5-4毫米,花药长11-14毫米;花柱较长,柱头3,羽毛状。笋期5月下旬。

二、斑竹的产地生境

斑竹分布于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具有喜温、喜阳、喜肥、喜湿、怕风不耐寒等习性。适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保水性能良好的砂质土壤。海拔应在500米内,缓坡地、平原台地,当然,山间谷地也可以。

三、斑竹的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整地这一环节直接关系到后期造林的质量以及成林速度。最好选择全面整地,即把种植地都耕翻一遍,深度为40厘米,除去林地中的杂物,如石头、杂草等。若土壤过于粘重、存在大量的盐碱土或建筑垃圾,需对土壤进行改良。一般可采用增施有机肥、换土、填客土等措施来改良土壤。整地后,开始挖种植穴。通常,径竹密度为2-3株/平方米,行距保持50-60厘米,栽植穴的大小标准为长60厘米、宽40厘米、深40厘米。

(二)、栽植时间

一般春季3到5月份开始发笋,6月份斑竹基本结束高生长。同时,抽枝长叶,到8-9月份开始大量长鞭。当11月份的时候,由于温度下降,斑竹的生理活动也相应变慢。到翌年2月,气温逐渐回升后,斑竹也慢慢恢复生理活动。因此,斑竹最佳的栽植时期应是当年10月到翌年2月,特别是10月份的“小阳春”为最佳时机。在11-12月份种植斑竹,起苗时,每株保持进鞭5厘米,走鞭15厘米,虽然雨水不多、天气干燥,但斑竹的生理活动较弱、蒸腾作用也较弱,因而栽竹成活率也很高。简单来讲斑竹的生长规律为:春出笋、夏行鞭、秋孕育、冬休眠。

(三)、修渠浇园

按照斑竹生长规律,立春后要浇催笋水。等到笋尖出土后,即停止浇水,并将水口堵严。当竹笋长了约30-50厘米的时候,要浇拔节水。幼竹时期,要浇好行串水。8到9月份,气温逐渐降低后,斑竹上部制造养分也慢慢减少,竹节长出侧芽,形成胚胎,因此,要浇孕育水。11月份,斑竹进入冬眠期后,为了保障胚芽顺利越冬,要浇好保胎水。

(四)、培土垫埂

竹鞭行串宜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进行。如果土壤肥沃、疏松,竹鞭就会长得粗大,竹笋长势也就良好。竹林培土垫埂可以让林中杂草、落叶和土壤充分混合,更快腐烂,提高土壤肥力以及疏松度,从而促进竹鞭发育。同时,还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改善土壤物性,增加林地的有效利用面积。通常,培土垫埂选在冬季伐竹后进行。埂宽约30-40厘米,高度为30厘米,保证畦床平坦,方便浇水。

(五)、施肥管理

通常,要以农家肥、绿肥、嫩肥、垃圾肥为主。结合斑竹需肥量,合理确定施肥量。粗肥与农家肥可选在冬天培土垫埂的时候进行。当垫埂的时候,将其施入,然后盖上土。速效肥中的N、P、K等要结合斑竹生长的需求量在斑竹生长季节进行,主要在笋前施入,要注意把握施肥量。其施肥方法为:①开沟、挖穴,然后施入速效肥;②将肥料稀释后再灌入竹笋或幼竹;③在竹杆基部注射针剂,既能为其增肥,还能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四、斑竹的主要价值

斑竹竿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为优良用材竹种;笋味略涩。亦可栽培供观赏。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