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粗筒苣苔 拉丁学名:BriggsiachieniiChu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苦苣苔科 族:长蒴苣苔族 属:粗筒苣苔属 种:浙皖粗筒苣苔 命名者及年代:Chun,1975。
浙皖粗筒苣苔(学名:BriggsiachieniiChun)是苦苣苔科、粗筒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全部基生,有柄;叶片椭圆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边缘有锯齿,侧脉在下面隆起;叶柄被锈色绵毛。聚伞花序,每花序具花;花序梗疏生锈色绵毛;苞片狭倒卵形至线状披针形,萼长裂至基部,有时裂至中部,裂片卵状长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绵毛,花冠紫红色,外面疏生短柔毛,上唇、下唇裂片长圆形,花丝线形,花药肾形,顶端不汇合;花盘环状,子房狭线形,无毛,花柱短,蒴果倒披针形,无毛,顶端具短尖头。9月开花,10月结果。
浙皖粗筒苣苔分布于中国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及福建。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生于潮湿岩石上及草丛中。
浙皖粗筒苣苔在中国民间用于治疗皮肤炎症、麻疹、毒蛇咬伤和烧烫伤。花和总苞外形奇特,可供观赏。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作野菜食用,其叶味鲜美,略似莴苣。
一、浙皖粗筒苣苔的形态特征
浙皖粗筒苣苔是多年生草本。叶全部基生,有柄;叶片椭圆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5.2厘米,顶端钝,基部宽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有锯齿,上面密被灰白色贴伏短柔毛,下面沿叶脉密被锈色绵毛,其余部分疏生灰白色贴伏短柔毛,侧脉在下面隆起;叶柄长1.2-4厘米,被锈色绵毛。
浙皖粗筒苣苔聚伞花序2次分枝,1-2(-3)条,每花序具1-5花;花序梗长11-17厘米,疏生锈色绵毛;苞片2,狭倒卵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宽3-5毫米,顶端锐尖,近顶具2-3齿或近全缘,外面上部疏生柔毛,下面密被锈色绵毛。萼长8-10毫米,5裂至基部,有时裂至中部,裂片卵状长圆形,宽3-4毫米,顶端渐尖,具3-4齿或近全缘,外面密被锈色绵毛,内面近无毛。花冠紫红色,长3.5-4.2厘米,外面疏生短柔毛,内面具紫色斑点,下方肿胀;筒长2.8-3厘米,直径1.7-1.9厘米;上唇2深裂,裂片圆形,长约5毫米,宽4毫米,顶端圆形,下唇3裂至中部,裂片长圆形,长7毫米,宽5毫米,顶端圆形。上雄蕊长约1.6厘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4毫米处,下雄蕊长1.2厘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6毫米处,花丝线形,被微柔毛至近无毛,花药肾形,长1.2毫米,顶端不汇合;退化雄蕊长3毫米,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毫米处。花盘环状,高约3毫米,直径约3-4毫米。雌蕊长1.4厘米,子房狭线形,长约9毫米,无毛,花柱短,长约2毫米,被微柔毛,柱头2。蒴果倒披针形,长5.5-6厘米,直径4-7毫米,无毛,顶端具短尖头。花期9月,果期10月。
二、浙皖粗筒苣苔的生长环境
浙皖粗筒苣苔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生于潮湿岩石上及草丛中。在福建生长于海拔1277米的石壁凹槽上,主要植被为马尾松和杉木混交林。
三、浙皖粗筒苣苔的分布范围
浙皖粗筒苣苔分布于中国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及福建省福安市晓阳镇白云山风景名胜区。
四、浙皖粗筒苣苔的繁殖方法
1、组培材料:种子及无菌苗叶片。
2、培养条件: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种子发芽培养基:⑴MS+6-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诱导叶片分化培养基:⑵MS+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增殖继代培养基:MS+6-BA1.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壮苗培养基:⑶MS+6-BA0.1毫克/升+NAA0.05毫克/升;生根培养基:⑷1/2MS+0.1%活性炭。以上培养基均加入3.0%蔗糖和0.7%琼脂,培养基灭菌前pH5.8。培养室室温为(25±2)℃。光照12小时/天,光照度2000勒克斯左右。
3、生长分化:不定芽的诱导:取半蒴苣苔幼嫩叶片,先用自来水冲洗,再放入烧杯内,加几滴洗洁净,加水并震荡15分种,在此期间用毛笔刷洗叶表面,除去气泡(叶表面密被绒毛),最后用流水冲洗20分种。在超净台上,先用75%乙醇灭菌约20秒,再用0.1%氯化汞,溶液浸泡3-5分种,之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用解剖刀将叶片切成1厘米×1厘米的小块,接种到诱导芽分化培养基⑴内。15天后,外植体的切口处开始膨胀肿胀,并出现较为致密的愈伤组织,呈翠绿色。约30天后,部分切口处出现不定芽。将外植体切口处的不定芽丛切下,转移至新配制的培养基⑴上,不定芽丛继续分化增殖。平均每块外植体上生出不定芽30个。
4、生根培养:选择分化出的高约3厘米不定芽生长健壮的苗接种到培养基⑵上。1周后可见叶片明显增大,且有根发生:1月内又可长出2-3对叶片,8-10条根,且较粗壮。之后,从叶腋部位还可生出新的小植株,将其切下后转接入分化培养基⑴内,可继续分化增殖。经过约2个月的生根培养,株高约5厘米,生根率可达95%以上。
5、炼苗移栽:将生根试管苗小心地从培养容器中取出,用温水洗净根部残留的培养基,栽入盛有粗河沙(多菌灵浸泡3小时,用自来水多次冲洗)的浅盆中,用玻璃板覆盖,保持湿度,放置的位置光不宜太强,温度控制在24℃左右,每3天浇水1次。20-30天后又有新根长出,此时单株移栽入盆。基质为3份松针土、1份河沙土、1份草炭土。试管苗栽植不宜太深,移栽成活率可达85%。
五、浙皖粗筒苣苔的主要价值
浙皖粗筒苣苔在中国民间用于治疗皮肤炎症、麻疹、毒蛇咬伤和烧烫伤。花和总苞外形奇特,可供观赏。在中国南方一些地区作野菜食用,其叶味鲜美,略似莴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