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榆

   2020-04-08 苗木佚名1015
核心提示:琅玡榆拉丁学名:UlmuschenmouiCheng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原始花被亚纲目:荨麻目科:榆科属:榆属种:琅玡榆分布区域:中国安徽、江苏命名者及年代:Cheng.1958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琅

琅玡榆   拉丁学名:UlmuschenmouiCheng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荨麻目   科:榆科   属:榆属   种:琅玡榆   分布区域:中国安徽、江苏   命名者及年代:Cheng.1958   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琅玡榆(学名:UlmuschenmouiCheng):为双子叶植物纲、荨麻目、榆科、榆属落叶乔木,树皮淡褐灰色,幼枝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叶面密生硬毛,叶背密生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琅玡榆分布于中国安徽滁县琅玡山及江苏句容宝华山海拔150-200米地带。生于中性湿润粘土的阔叶林中及石炭岩缝中。木材坚实,纹理直,耐火用。可作家具、车辆、器具、室内装修等用材。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处于濒危状态,已经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濒危种。

一、琅玡榆的形态特征

琅玡榆是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60厘米;树皮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长圆形薄片脱落;一年生枝幼时密被柔毛,后逐渐脱落,小枝无木栓翅及膨大的木栓层;冬芽卵圆形,芽鳞背面被覆部分有毛。

琅玡榆叶宽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8厘米,宽3-10厘米,先端短尾状或尾状渐尖,基部偏斜,楔形、圆或心脏形,叶面密生硬毛,粗糙,沿主脉凹陷处有柔毛,叶背密生柔毛;沿脉较密,边缘具重锯齿,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1.5厘米,密被长柔毛。花在去年生枝上排成簇状聚伞花序。

琅玡榆翅果窄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5-2.5厘米,宽1-1.7厘米,两面及边缘全有柔毛,或果核部分毛密、果翅毛疏或近无毛,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宿存花被无毛,上端4裂,裂片边缘有毛,果梗长1-2毫米,被短毛。花果期3月下旬至4月。

二、琅玡榆的产地生境

琅玡榆分布于中国安徽滁县琅玡山及江苏句容宝华山海拔150-200米地带。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

琅玡榆分布区夏季受东南风季地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季受大陆气流的袭击。气候较寒冷干燥,年匀温15℃,1月份平均温1.8℃,7月份平均温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个月。相对温度夏秋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石灰岩发育的中性粘土蔌鲺质土PH值6.5-7.5,榆根系发达,耐干旱,能生于岩石裸露,土层薄的条件,但在土层深厚、肥沃之处生长较快。

琅玡榆为喜光树种,林内被压对生长不良。通常与地锦(AcermonoMaxim)、黄连木(pistaciachinenisbunge)、铜钱树(paliurushemleyanareh)、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maxin)、朴树(celtistetrandraupineni(pers)YCTang)、榉树(ZelkovachneiderianaHand~Maz)等组成落叶阔叶林。

琅玡榆3月中旬开花,阴长出瓣4月下旬到5月上旬果实成熟。随风飘落,林缘及阳光充足持方、天然更新良好。

三、琅玡榆的繁殖方式

播种前用45℃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24小时后捞出,在室内摊开晾干待播。在整好的床面上按条距25厘米,条沟深2-3厘米进行条播。每沟播种100-150粒,种子上覆土0.5-1.0厘米,覆土后踏实镇压,用细孔喷壶浇透水1次,然后立即用地膜覆盖,地膜四周用土压实,每天观察床面温度情况,以床面不干又不太湿为宜。

琅玡榆是种子夏热夏播的树种之一,采种期与播种期对种子出苗率和幼苗的保存率影响较大,当翅果转黄后应立即采集,采种、播种期越早,种子萌发率越高,苗木保存株数也越多。因为早播可避免高温对种子萌发及幼嫩苗木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早播也起到了延长苗木年生长期、从而提高苗木生长量的作用。

此外,琅玡榆播种育苗尚需注意:播种后覆土不能过厚,只需薄撒1层细土,因榆树芽苗柔弱,出土能力差,覆土层稍厚便难以顶出;一般不必遮荫,若播种期过迟,遇高温需适当遮荫。

四、琅玡榆的栽培技术

(一)、整地

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坡地,立冬后深翻(深度20-30厘米)冻垡。栽植前施复合肥450-750千克/公顷,小苗移栽要加施呋喃丹30千克/公顷,深翻、整平、做墒。墒宽2米,长度以地形定,墒沟宽40厘米,深30厘米。墒面整平后挖穴,株行距1米×1米。栽植大苗,株行距可适当增加,穴面一般比移植苗木根茎大20-30厘米。

(二)、移植

琅玡榆从秋季落叶后至第2年春季萌芽前均可移植。栽植时选择干形良好、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移植的苗木,可根据树形对树冠进行修剪。对于树冠丰满、高度适中的苗木,可将徒长枝、病死枝、过密的枝条剪去即可;对于枝下过高的苗木,可对其进行截干,一般的行道树截干高度在3-3.5米左右,也可根据设计提出的要求进行截干。移植可按裸根移植和土球移植2种方式进行。

1、裸根移植:移植干径10厘米一下的琅玡榆可采取裸根移植(带少量宿根土),最好是现起现栽。栽植前要对损伤根、枯死2及过长的根系进行修剪,剪口要平滑。

2、带土球移植:规格过大的苗木,移植时就必须带土球,过大的土球要缠实,以不见土为宜;小土球可不缠实。

琅玡榆栽植深度以土球略低于穴面即可,栽植过深会影响苗木本身的呼吸需要,导致苗木闷死。填土时,应先回填表土、踩实,然后再回填底土、踩实,覆土成馒头状。琅玡榆栽植后,不能立即浇水,需隔几天,待根系伤口干了以后,才能浇足水,保证其成活。

(三)、管理

琅玡榆栽植后,要经常观察,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给足水分。待苗木成活后,要及时对苗木进行必要的整形、修剪、防虫、治病、中耕除草等工作,以促进苗木快速健康的生长。为提高大苗成活率,栽植后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1、苗木在浇足定根水后,可用地膜覆盖根部,覆盖范围要与所挖洞穴大小一致,以有利于减少根部范围内水分的蒸发,提高地温,加快根系伤口的愈合和促进新根的产生。

2、可用浸过水的草绳从下往上缠绕树干,再用稀泥将草绳抹实,能保持树干本身的水分。全冠苗木在温度较高的天气,每天要对树冠进行喷水,增加湿度,维持树木本身水分供给平衡。苗木截干时,若截干处伤口过大,可在伤口外抹上蜡,再用薄膜包扎。需要注意的是,伤口处一旦发生新梢,要立即将薄膜挑破,让新梢伸出来;否则会因膜内温度过高而灼伤新梢,影响新梢生长。

五、琅玡榆的病虫防治

琅玡榆的病害

(一)、榆溃疡病

识别特征:受害树木多在皮孔和修枝伤口处发病,发病初期病斑不明显,颜色较暗,皮层组织变软,呈深灰色。发病后期病部树皮组织坏死,枝、干部受害部位变细下陷,纵向开裂,形成不规则斑。当病斑环绕一周时,输导组织被切断,树木干枯死亡。小树、苗木当年死亡,大树则数年后枯死。

防治办法:

1、严格禁止使用带病苗木。一经发现病株就地烧毁。

2、及时修枝、防治榆跳象,提高抗病力。

3、发病初期用甲基托布津200-3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抹防治。

(二)、榆枯枝病

识别特征: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皮层开始腐烂时也无明显症状,只有小枝上叶片萎蔫,叶形甚小,剥皮可见腐烂病状。此后病皮失水干缩,并产生朱红色小疣。若病皮绕树枝、干一周,则导致枯枝、枯干。

防治方法:

1、注意防治害虫,预防霜冻及日灼。

2、及时修枝、清理病虫枝和病虫木及枯立木。

3、城市绿化观赏树修剪不宜过度。同时清除枯枝、枯树及病树。

琅玡榆的虫害

琅玡榆主要是榆毒蛾、绿尾大蚕蛾、绿尾大蚕蛾等,综合防治方法为灯光诱杀:成虫羽化期利用黑光灯诱杀。

六、琅玡榆的保护现状

分布面积窄小,数量甚少,在中国安徽琅琊山,约有大小30余株,胸径30厘米以上的母树仅5株,而且琅琊山现为风景旅游区,由于游人众多,林下幼树、小苗常遭践踏和破坏,应加强对现有母树的保护和幼树的抚育管理,并采种繁育,扩大种植。

七、琅玡榆的主要价值

1、琅玡榆为中国特有种,对研究植物区系及种质保存有一定意义;

2、琅玡榆木材坚实,纹理直,耐火用,可作家具、车辆、器具、室内装修等用材;

3、琅玡榆是阳性树种,能适应酸性土、中性及微碱性土,石灰岩及非石灰岩山地均能生长,可选为中国淮河以南、长江下游的造林树种。

八、琅玡榆的植物文化

琅玡榆是琅琊山上的榆树,这个名字是南京的教授给起的。据考查,琅琊山有树木三百多种,其中琅玡榆和醉翁榆为琅琊山所特有。过去,人们看到这种秀直的大树,赞赏之余却叫不出它的名字。

1955年,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到琅琊山游览,他一看到这两种树木,便惊喜地说:“这在全国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还未见到过。”郑老当即以山、亭命名。这样,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九、榆属

1、睫毛榆组:美国榆、欧洲白榆。

2、长序榆组:长序榆。

3、榆组:榔榆、越南榆、兴山榆、杭州榆、醉翁榆、哈尔滨榆、裂叶榆、脱皮榆、大果榆、假春榆、榆树、阿里山榆、常绿榆、多脉榆、琅玡榆、黑榆、圆冠榆、旱榆、小果榆、李叶榆、红果榆、毛枝榆。

以上物种均分布于中国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