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壳虫

   2015-10-08 花木佚名2631
核心提示:介壳虫是半翅目,蚧总科昆虫的总称。根据蚧虫网(Scalenet,2014)的统计,现已被描述的介壳虫种类超过7500种。大多数种类虫体上备有蜡质分泌物,形如介壳,介壳虫也因此而得名。介壳虫是花卉和果树上最常见的害虫,

介壳虫是半翅目,蚧总科昆虫的总称。根据蚧虫网(Scalenet,2014)的统计,现已被描述的介壳虫种类超过7500种。大多数种类虫体上备有蜡质分泌物,形如介壳,介壳虫也因此而得名。介壳虫是花卉和果树上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常见的有吹绵蚧、樟蚌圆盾蚧、糠片蚧、朝鲜球坚蚧、桑白蚧、康氏粉蚧、扶桑绵粉蚧等。

雌虫无翅,足和触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刺吸式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每一种的宿主植物有一定的范围。侵袭植物的根、树皮、叶、枝或果实。主要害虫有梨圆蚧(SanJosescale)、蛎盾蚧(oystershellscale)、皮屑长蚧、桔紫蛎蚧和红圆蚧。洋红虫、紫胶蚧和地珠有经济价值。

介壳虫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介壳虫的生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2种。多数种类进行两性生殖,即通过雌雄成虫交配繁殖后代,如梨圆蚧等营两性生殖,雌虫不经雄虫交配不能产卵;有的介壳虫如朝鲜球坚蜡蚧DidesmococcuskoreanusBorchs雌虫必须经数次交配,才能进行繁殖;也有不少种类至今还没有发现过雄虫,营孤雌生殖,如褐盔蜡蚧Partheno1ecaniumcorniBouche仅在寄生危害李树时,才有少数雄虫分化出来。吹绵蚧IceryapurchasiMaskell则是两性和孤雌生殖均有。

卵生胎生

介壳虫一般以产卵繁殖为主,也有胎生。如梨圆蚧在产卵过程中,由于卵的发育速度较快,在母体的输卵管中已经孵出,因而产下的是若虫,这种胎生实际上是卵胎生。多数介壳虫产的卵须经l~2周方能孵化。

介壳虫的产卵方式独特。盾蚧产卵于介壳下,随着产卵,虫体向介壳头端收缩,腾出空间用于贮存卵;许多蜡蚧则产卵于身体下面,随着产卵进行腹面体壁逐渐向内凹陷,空出位置贮存卵;粉蚧、硕蚧等产卵时,往往分泌白色棉花状的卵袋。

生殖力

介壳虫种间生殖力差别很大。如枣球蜡蚧EulecaniumgiganteaShinji最多可产卵9000余粒,而柿绒蚧AcanthococcuskakiKuwana最多只产卵300粒。通常介壳虫能产卵数百粒,产卵数量的多少与气候和营养条件等也有较大关系。

发育变态

介壳虫属于渐变态昆虫。雌虫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雄虫发育经过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

危害果实阶段。雄蛹的翅芽是在体外逐渐形成的,一般经过预蛹和蛹2个时期。雌虫一生无翅,亦无蛹期,但在绵蚧科中,在若虫转变为成虫前,往往有1个中间期,这一阶段外形呆滞,有的甚至停止取食(如珠绵属Neomargarodes),外包球形的前龄蜕皮或其他附属物,此阶段也是新旧器官的更替阶段。

雌介壳虫若虫通常经过2次或3次脱皮变为成虫,而雄介壳虫的脱皮次数一般比雌性多1次。第1龄若虫很难分出雌雄,在第2龄时出现性分化,雄虫在此时体形变长,脱皮后进入预蛹,能分出头,胸、腹,口器退化,复眼出现,可见翅芽和交配器等;脱皮变为蛹后,头、胸、腹区分明显,翅、足、触角、交配器等伸长,复眼更大。

世代生活史

介壳虫一般1年发生1~3代,少数4~5代,常因种类、地域、气候条件、寄主及寄生部位等而有区别。不同世代的介壳虫在生物学、生态习性等方面常存在一些差异,有时甚至在形态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介壳虫(scales)属半翅目((Hemiptera),蚧亚目(Coccomorpha),全世界已知有6000多种,我国记载的介壳虫有14科650多种,其中有160多种被认为是农业害虫。

介壳虫全为植食性昆虫。其中不少种类危害粮、棉、油、麻、烟、茶、菜、糖、丝、果、药等农作物;或危害森林植物、绿篱、行道树和观赏植物,有的造成极严重的灾害;有些种类还是重要的检疫对象,如康氏粉蚧Pseudococcuscomstocki(Kuwana)、梨圆蚧QuadraspidiotusperniciosusComstock等。亦有一些种类是被人类利用的益虫,如紫胶虫、白蜡虫、胭脂虫等的分泌物是特殊的工业原料,用紫胶虫分泌的紫胶可制成片胶(Shellac),用作涂剂、粘剂或塑料、电流绝缘体、橡胶的填充剂和防湿剂。

介壳虫以刺吸式口器终生插入植物组织内取食。不仅大量掠夺植物汁液,破坏植物组织,引起组织退色、死亡;而且还分泌一些特殊物质,使局部组织畸形或形成瘿瘤;有些种类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病的重要媒介。当介壳虫大量发生时,常密被于枝叶上,介壳和分泌的蜡质等覆盖枝叶表面,严重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有些种类还排泄“蜜露”,诱发黑霉病,危害很大,还会引来蚂蚁。介壳虫的危害部位因种类而异,多数种类危害植物的主干、大枝、小枝及叶、叶柄、果柄、果实等地上部分,少数种类危害根、须根、块茎或块根等地下部分。

介壳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密切。各种环境因素对介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寿命和数量消长等都有直接影响,通常将这些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2大类。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雨等气候因子,生物因素主要有寄主植物、天敌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因素

温度、降雨和风对介壳虫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大。如吹绵蚧适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活,雌成虫在气温25~26℃,湿度较高时产卵最多,而在15℃以下时产卵减少;若虫正常活动的适宜温度为22~28℃,超过32℃则开始死亡,在40℃以上或-12℃时即大量死亡。褐盔蜡蚧卵在平均气温19.5~23.4℃,平均相对湿度41%~50%

介壳虫时孵化率最高;平均气温超过25.4℃,平均相对湿度低于38%时,卵的孵化率降低89.3%。

湿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湿条件下介壳虫的存活率降低。过高的湿度往往有利于介壳虫发生,很少引起若虫死亡,而当湿度低于15%时,若虫会大量死亡,因此,干旱的年份不利于介壳虫的发生。此外,大雨对正在迁移的若虫有较强的冲刷作用,可将若虫冲刷到地上而不能爬上寄主,小雨则没有影响。

不同介壳虫对光照的反应不一。绵蚧科、蜡蚧科和粉蚧属的种类,表现为正趋光性,而生活在地下的珠蚧属则表现为负趋光性。风对介壳虫的传播有一定辅助作用。

天敌因素

介壳虫的天敌种类较多,对其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捕食性天敌是介壳虫的重要天敌,主要属于鞘翅目、脉翅目及螨类,革翅目、双翅目、缨翅目中亦有;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有澳洲瓢虫Rodaliacardinalis、大红瓢虫R.rufopilosa、小红瓢虫R.pumila、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kuwanae、黑缘红瓢虫C.rubidus、日本方头甲Cybocephalusniponicus、中华草蛉Chrysopasinica、晋草蛉Chrysopashansiens等。寄生性天敌以膜翅目小蜂总科的天敌为主,国内已经报道的寄生蜂有100多种;优势种类主要有蜡蚧跳小蜂Anicetusceroplastis、A.howardi等10多种跳小蜂,以及矢尖蚧蚜小蜂Physcusfulvus、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carnesi、蚜小蜂Aphytissp.等。致病微生物常见的多为真菌类,较重要的有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lecanli、双生座壳孢Aschersoniaduplex、嗜蚧镰刀菌Fusariumcoccophilum等。

寄主植物

介壳虫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比较复杂。多数介壳虫的食性为多食性,可取食多种植物类群,如吹绵蚧的寄主植物就有100多种,其中最嗜好的是澳洲相思树、柑桔及木麻黄。有些介壳虫为单食性,甚至有些科或属的种类特化,只能在某一固定的植物类群上寄生,如长盾蚧属的种类专寄生于竹类,松牡蛎蚧专寄生于松树等。

传播方式

介壳虫是一类营寄生生活的小型昆虫,在植株上不大活动或完全固着在植株上。如盾蚧科的若虫和雌虫开始取食后就固着在寄主上不再转移;很多蜡蚧、硕蚧和粉蚧固定于植株上后,可在小范围内爬行,但爬行距离有限,一般只在植株内不同部位或临近植株范围内活动。介壳虫的雄成虫虽然有翅和足,但其飞翔和爬行能力很弱。因此,介壳虫的扩散和传播主要靠外力,常见的传播方式有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2类。

自然传播主要有风传、水传和动物传带几种。介壳虫虫体较小,大风往往能将介壳虫从甲树吹至乙树,从甲地吹至乙地。沿江河两岸植物上发生的介壳虫,会随落叶进入江河,借水流漂送到远地。介壳虫的天敌,如草蛉、瓢虫等取食介壳虫时,部分介壳虫的卵或若虫会附着其体表,当它们活动或转移时,将介壳虫传播到其他植株或田块;蚁类因取食介壳虫的蜜露,也往往传带介壳虫。

人为传播是介壳虫的主要传播方式。各种农事操作可以造成介壳虫在植株间、田块间的传播蔓延。现代交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种货物、农产品、苗木等运输频繁,更为介壳虫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吹绵蚧原产地是澳洲,以后随人类活动,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国。因此,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是防止介壳虫传播蔓延的根本措施。

介壳虫的分布与危害:介壳虫同翅目(Homoptera)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卵通常埋在蜡丝块中、雌体下或雌虫分泌的介壳下。每一种的宿主植物有一定的范围。侵袭植物的根、树皮、叶、枝或果实。主要害虫有梨圆蚧(SanJosescale)、蛎盾蚧(oystershellscale)、皮屑长蚧、桔紫蛎蚧和红圆蚧。洋红虫、紫胶蚧和地珠有经济价值。

介壳虫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介壳虫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介壳虫往往是雄性有翅,能飞,雌虫和幼虫一经羽化,终生寄居在枝叶或果实上,造成叶片发黄、枝梢枯萎、树势衰退,且易诱发煤烟病。

形态特征:盾介壳虫具有蜡腺,因此能分泌蜡质介壳,雌虫无眼,无脚,亦无触角。雄虫则具发达之脚,触角及翅,营孤雌或两性生殖,部分种类是重要害虫。通常是在植物之叶或茎上吸汁为生,严重时会造成枝条凋萎或全株死亡。盾介壳虫是介壳虫类中最大的科,雌雄都有扁平的卵形躯体,有腊质介壳,介壳形状因种而异。常见的外型有圆形、椭圆形、线形或牡蛎形。幼虫具短脚,幼龄可移动觅食,稍长则脚退化,营固着生活。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壳虫等。此外,介壳虫的分泌物还可引起煤烟病。

介壳虫是一类小型昆虫,大多数虫体上被有蜡质分泌物。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虫有1对膜质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介壳虫是花卉上最常见的害虫,常群集于枝、叶、果上。成虫、若虫以针状口器插入花卉叶、枝组织中吸取汁液,造成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枯死,并能诱发煤污病,危害极大。

发生规律:介壳虫繁殖能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卵孵化为若虫,经过短时间爬行,营固定生活,即形成介壳。介壳虫Lecaniumconic,蚧的一种。抗药能力强,一般药剂难以进入体内,防治比较困难。因此,一旦发生,不易清除干净。

常见种类:有吹绵蚧、樟蚌圆盾蚧、糠片蚧、朝鲜球坚蚧、桑白蚧、康氏粉蚧等6种。

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

(一)、加强植物检疫:在自然情况下,介壳虫活动性小,其自身传播扩散能力有限,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花卉交换、调运频繁,人为和远距离传播病虫害的机会日益增多。检疫工作规定花卉不带危险性病虫(含各种繁殖材料)方可运输。如发现病虫,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消灭,防止进一步传播扩散。

(二)、人工防治

在栽培花卉的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枝条或叶片有介壳虫,可用软刷轻轻刷除,或结合修剪,剪去虫枝、虫叶。要求刷净、剪净、集中烧毁,切勿乱扔。

(三)、药剂防治:

1、根据介壳虫的各种发生情况,在若虫盛期喷药。因此时大多数若虫多孵化不久,体表尚未分泌蜡质,介壳更未形成,用药仍易杀死。如用国光必治(40%啶虫毒)1500-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500~600倍液,或5%高效鱼藤精2000~3000倍液体,每5~7天喷一次,连续2~3次。由于若虫孵化期前后延续时间较长,要7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

2、虫体密集成片时,喷药前可用硬毛刷刷除再行喷药,以利药液渗透。

3、加强苗木和接穗的检疫,防止扩散蔓延。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捕食吹绵蚧的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寄生盾蚧的金黄蚜小蜂、软蚧蚜小蜂、红点唇瓢虫等都是有效天敌,可以用来控制介壳虫的危害,应加以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4、花卉介壳虫的防治:

①用白酒兑水,比例为1:2。治虫时浇透盆土的表层。介壳虫在春季室温7℃时,便开始活动。可在4月中浇一次,此后每隔半个月左右浇一次,连续4次见效。

②用食醋(米醋)50毫升,将小棉球放入醋中浸湿后,用湿棉球在受害的花木茎、叶上轻轻的揩擦,即可将介壳虫揩掉杀灭。此法方便、安全,既能达到除虫目的,又可使被害的叶片重新返绿发亮。

③用酒精轻轻地反复擦拭病株,就能把介壳虫除掉,且能除得十分干净、彻底。如用酒精擦拭兰花病叶时,不但能把介壳虫除掉,就是肉眼看不清楚的幼虫,也都彻底杀灭掉,第二年很少发现有介壳虫的为害,此法简便、安全,效果良好。

④用柴油、洗衣粉、水按10:0.6:6的比例调成母液,此时母液含60%,呈牛奶状,用水稀释含油30%药液后,对米兰、金桔、苏铁上介壳虫仔细喷洒。一周后,介壳虫大部分由原来新鲜橙色变成干瘪状态,说明此法对介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