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虫(夜盗虫)

   2017-04-27 苗业网佚名1100
核心提示:黏虫(夜盗虫) 学名: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分布与危害:黏虫(夜盗虫)分布全国(新疆、西藏除外)。杂食,以禾本科为主。形态特征:黏虫(夜盗虫)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6-40mm,头、胸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

黏虫(夜盗虫)

黏虫(夜盗虫)  学名:Pseudaletia separata Walker

分布与危害:黏虫(夜盗虫) 分布全国(新疆、西藏除外)。杂食,以禾本科为主。

形态特征:黏虫(夜盗虫) 成虫体长15-18mm,翅展36-40mm,头、胸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橙色,内线黑点几个,肾纹褐黄色,不显,端有白点1个,两侧各有黑点1个,外线和端线均具黑点1列;后翅暗褐色,向基部渐浅。卵半球形,白色,后为黄色,表面有明显网纹。幼虫老熟时长约28mm,体色因虫龄和食料不同而多变,有黑、绿和褐色等,头部有褐色网纹,体背有红、黄或白色等条纹。蛹红褐色,长约19mm,臀棘上有刺4根。

发生规律:黏虫(夜盗虫) 迁飞性害虫,每年由南往北迁飞,发生世代也随之逐减,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华北一年发生2-3代,5月中下旬、6月初华北地区和辽宁分别出现第1代成虫,卵多产在黄枯叶片上。幼虫6龄,有假死性,昼伏夜出,4-6龄为暴食期,在士表1-3cm处化蛹。成虫对糖醋液和灯光有趋性。

黏虫(夜盗虫) 防治方法:

1.成虫期用灯光或稻草把诱杀。

2.幼龄幼虫期喷洒Bt乳剂500倍液或20%除虫脲8000倍液。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