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天幕毛虫

   2015-11-27 苗业网佚名819
核心提示:黄褐天幕毛虫学名: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类属:枯叶蛾科一、黄褐天幕毛虫形态特征成虫--雄成虫体长约15mm,翅展长为24—32mm,全体淡黄色,前翅中央有

黄褐天幕毛虫

黄褐天幕毛虫    学名:MalacosomaneustriatestaceaMotschulsky    类属:枯叶蛾科

一、黄褐天幕毛虫形态特征

黄褐天幕毛虫成虫--雄成虫体长约15mm,翅展长为24-32mm,全体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两条深褐色的细横线,两线间的部分色较深,呈褐色宽带,缘毛褐灰色相间;雌成虫体长约20mm,翅展长约29-39mm,体翅褐黄色,腹部色较深,前翅中央有一条镶有米黄色细边的赤褐色宽横带。卵椭圆形,灰白色,高约1.3mm,顶部中央凹下,卵壳非常坚硬,常数百粒卵围绕枝条排成圆桶状,非常整齐,形似顶针状或指环状。

正因为这个特征将黄褐天幕毛虫也称为“顶针虫”。幼虫--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50-55mm,头部灰蓝色,顶部有两个黑色的圆斑。体侧有鲜艳的蓝灰色、黄色和黑色的横带,体背线为白色,亚背线橙黄色,气门黑色。

黄褐天幕毛虫体背黑色的长毛,侧面生淡褐色长毛。蛹--体长13-25mm,黄褐色或黑褐色,体表有金黄色细毛。茧黄白色,呈棱形,双层,一般结于阔叶树的叶片正面、草叶正面或落叶松的叶簇中。

二、黄褐天幕毛虫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均有分布

三、黄褐天幕毛虫的发生规律

黄褐天幕毛虫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卵内已经是没有出壳的小幼虫。第二年5月上旬当树木发叶的时候便开始钻出卵壳,为害嫩叶,以后又转移到枝杈处吐丝张网。1~4龄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白天群集在网幕中,晚间出来取食叶片。幼虫近老熟时分散活动,此时幼虫食量大增,容易暴发成灾。即在5月下旬6月上旬是为害盛期,同期开始陆续老熟后于叶间杂草丛中结茧化蛹。7月为成虫盛发期,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成虫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产卵于当年生小枝上。每一雌蛾一般产一个卵块,每个卵块量在146~520粒,也有部分雌蛾产2个卵块。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集中产卵在柳树枝条上,每一丛柳树上卵块数高达73块。幼虫胚胎发育完成后不出卵壳即越冬。

三、黄褐天幕毛虫防治方法

1、喷烟喷雾法: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黄褐天幕毛虫幼虫期,可以利用生物农药或仿生农药,如阿维菌素、Bt、杀铃脲、灭幼脲、烟参碱等喷烟或喷雾的方法进行控制虫口密度,降低种群数量,减轻危害程度。

2、灯光诱杀法:在7月上旬到中旬期间可以利用黑光灯、频振灯进行诱杀黄褐天幕毛虫成虫。

3、人工采卵法:在卵期可以发动人员进行采集黄褐天幕毛虫的卵,因为黄褐天幕毛虫是一种喜阳的昆虫,一般林缘的阔叶林、灌木林虫口密度高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阔叶林也是林缘虫口密度高于林内。且卵块在树枝的枝头上非常明显,采集起来也较容易。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黄褐天幕毛虫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