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胸天牛

   2017-04-02 苗业网佚名743
核心提示:脊胸天牛学名:Cerambycidae类属:天牛科脊胸天牛分布与危害:脊胸天牛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脊胸天牛幼虫钻蛀芒果枝条和树干,造成枝干枯死或折断。受害植株的树冠长势衰弱,重者仅剩几条主干枝,后期整个果园被毁。

脊胸天牛

脊胸天牛 学名:Cerambycidae 类属:天牛科

脊胸天牛分布与危害:脊胸天牛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脊胸天牛幼虫钻蛀芒果枝条和树干,造成枝干枯死或折断。受害植株的树冠长势衰弱,重者仅剩几条主干枝,后期整个果园被毁。至今国内已有100余个70年代建立起来的芒果园毁于此虫。

脊胸天牛形态特征:脊胸天牛成虫  体长30—38㎜,宽6—8㎜,栗色至栗黑色。体狭长,两侧平行。额具刻点,触角及复眼之间有纵向脊纹,复眼后方中央有1条短纵沟,头顶后方有许多小颗粒;触角之间,复眼周围及头顶密生金黄色绒毛。雄虫触角较雌虫稍长,约为体长3/4,第5—10节外侧扁平,外端角钝,内侧具小的内端刺。第11节扁平。前胸背板前后端具横脊,中间具19条隆起有纵脊,纵脊之间的深沟丛生淡黄色绒毛。小盾片较大,密被金色绒毛。鞘翅基部阔,末端较狭,后缘斜切,内缘角突出、刺状;翅表面密布刻点,基部刻点较粗密,除具灰白色短毛外,翅面尚有由金黄色组成的长斑纹,排列成5纵行。体腹面及足密被灰色或灰褐色绒毛。

脊胸天牛卵  长2㎜,宽1㎜,乳白色,椭圆形。

脊胸天牛幼虫  成熟幼虫体长58—77㎜,胸宽8—11㎜,乳黄色,被稀疏的褐色毛。头部背面前端漆黑色。前胸背板前部具较浅的小刻点,后方呈乳白色盾状隆起,上具纵沟,两侧的纵沟较细而平行;具后背板褶;前胸腹板主腹片后缘具5—7个乳状突起。胸部气门位于中胸中部,椭圆形。第1—7腹节背面和腹面均有由子疣突起排列成2—4条横向和两侧各有1条纵向的步泡突。

脊胸天牛蛹  裸蛹,体长36—39㎜,宽约11㎜,黄白色,较扁平。腹侧面及背面具刺状突。触角纤细,呈弧状,贴于体侧,和翅芽平行,不达翅端。

脊胸天牛发生规律:脊胸天牛在华南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部分两年1代。以幼虫越冬。成虫发生时间因地区略有差异。在海南,成虫出现于3—7月,4—6月是其羽化高峰期;在云南,6—8月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产卵于枝条、叶面及枝条断裂或树缝隙中。卵散产,大多一处一粒,也有多达6—8粒粘结成块,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大多从枝条木梢的端部侵入,由枝端向下往主干方向蛀入,蛀至分叉处,往往向上蛀食叉枝的一小段后再返下往主干方向蛀食,从小枝至干枝乃至主干。隧道为简单的圆筒形,内壁黑色,幼虫可在其上下活动。被害枝条上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排粪孔。幼龄时排粪孔小而密,随着虫龄增长,排粪孔渐大而距离逐渐加大。小枝条上的孔洞排出粒状虫粪及木屑,疏松呈黄白色;大枝干上虫粪混着黑色粘稠液体由排粪孔排出,掉落至下方的叶片上或地上,凝结成块,是此虫存在的重要标志。幼虫钻蛀的隧道,如在小枝条里,沿树枝中心向下延伸;如在大枝干里,则常靠边材钻蛀;如枝条侧斜,其隧道及排粪孔常在下侧方;若枝干竖直,则各个方向均可被虫蛀害。不论隧道在枝干的方向如何,其排粪的分支子隧道一定是向下倾斜,以利排粪和防雨水侵入。幼虫期260—310天。老熟幼虫在隧道内筑一段长7—10㎝略宽于一般隧道的蛹室化蛹,蛹室两端常用含碳酸钙的白色分泌物隔开。蛹期30—50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滞留一段时间(10—30天),而后拓宽排粪孔爬出。通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藏匿于浓密的枝叶丛中。交尾发生在当晚9—10时,经交尾的雌虫在雄虫离去数分钟即开始产卵。每雌虫一生产卵6—25粒,成虫寿命13—36天。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