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边绿刺蛾

   2017-04-04 苗业网佚名1416
核心提示:褐边绿刺蛾 学名:Parasa consocia 类属:青刺蛾褐边绿刺蛾分布与危害: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

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    学名:Parasaconsocia    类属:青刺蛾

褐边绿刺蛾分布与危害:褐边绿刺蛾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初龄褐边绿刺蛾幼虫群栖危害,啮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可使叶片透明;三龄以后备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六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

褐边绿刺蛾危害对象:梅花、紫荆、桃花、樱花、海棠、石榴、桂花等花木。

褐边绿刺蛾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6~18毫米,翅展38--41毫米。触角褐色。雄蛾栉齿状;雌蛾丝状;头顶和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一棕色纵线;腹部黄色;前翅绿色,基部有一褐色大斑,外缘有一灰黄色宽带,宽带间的翅脉及内侧渡状纹暗褐色,并散有暗褐色小点。后翅黄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

2、卵:椭圆形,扁平光滑,淡黄绿色,长径约1.5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粗短,长25~28毫米,一龄时黄色,后变为黄绿色。从中胸到第八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瘤突上生有黄色刺毛丛,腹部末端有4个瘤突,上密生蓝黑色刺毛。背线绿色,两侧有浓蓝色点线。

4、蛹:广卵圆形,体长13~16毫米,棕褐色。

5、虫茧:栗棕色,表面有棕色毛,圆筒形,两端钝平,坚硬,长约15毫米。

褐边绿刺蛾发生规律:褐边绿刺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浅土层中结茧越冬。第一代成虫5月下旬军6月羽化并产卵,卵数十粒呈鱼鳞状产在叶背上;6月至7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危害活动期;8月初第二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幼虫危害,9月中、下旬以后,老熟幼虫人土结茧越冬。蛹期5-6天,成虫寿命2~8灭。成虫有趋光性。

褐边绿刺蛾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2.黑光灯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3.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保护和引放寄生蜂;用每g含孢子100亿的白僵菌粉0.5~1kg,在雨湿条件下防治l~2龄幼虫;紫姬蜂、寄生蝇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及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25%亚胺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30%乙酰甲胺磷乳油、90%巴丹可湿性粉剂等900~1000倍液。此外还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4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2.5%鱼藤酮300~4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

2、农业防治: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

3、物理防治:利用成蛾有趋光性的习性,可结合防治其他害虫,在6-8月掌握在盛蛾期,设诱虫灯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    拉丁学名:Parasaconsocia    别称:绿刺蛾、青刺蛾、黄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刺蛾科    属:绿刺蛾属    种:褐边绿刺蛾    分布区域:山东、河南、安徽、重庆、云南、江苏、四川等地。

洋辣子,褐边绿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别名绿刺蛾、青刺蛾、黄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等,俗称痒辣子。分布地域广泛,几乎遍及全国。

褐边绿刺蛾成虫体长15至16毫米,翅展36至40毫米,体绿色;复眼黑褐色;卵扁椭圆形,淡黄绿色,老熟幼虫略呈长方形,初黄色,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蛹卵圆形,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茧椭圆形坚硬,颜色多与寄主树皮色,一般从灰褐色至暗褐色。

一、褐边绿刺蛾的形态特征

褐边绿刺蛾成虫体长15至16毫米,翅展36至40毫米,体绿色;复眼黑褐色。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条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下唇须棕色。前翅绿色,基部有1暗褐色大斑,外缘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翅背面灰绿色。前翅的前缘与外缘及后翅前缘呈暗褐色,前后翅缘毛浅棕色。触角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近基部十几节为单栉齿状。卵扁椭圆形,淡黄绿色,长径1.3至1.5毫米,短径0.8至0.9毫米。老熟幼虫体长25至28毫米,宽7至8.5毫米,略呈长方形,初黄色,后稍大为黄绿至绿色。头小,黄褐色,缩于前胸下。前胸盾上有1对黑斑,背中线黄绿至浅蓝色,亚背线部位有10对刺突,气门下方有8对刺突,刺突黄绿色,生有毒毛,毒毛顶端近棕褐色,气门上线及气门线呈蓝、黄色相间的纵带。胸足浅黄绿色,无腹足,每腹节的中部有1个扁圆形的吸盘,腹部共有7个吸盘。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其毒毛有刺,伤人痛痒难忍,所以俗称痒辣子。蛹卵圆形,长15至17毫米,宽7至9毫米。初为乳白色至淡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茧椭圆形坚硬,长14.5至16.5毫米,宽7.5至9.5毫米,颜色多与寄主树皮色,一般从灰褐色至暗褐色。

二、褐边绿刺蛾的发生规律

褐边绿刺蛾在河北省任丘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地下的茧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成虫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幼虫于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8月危害最重。幼虫共8龄,少数9龄,初孵幼虫在原处取食卵壳,1天后蜕皮,并将蜕下的皮吃掉,以后幼虫开始啮食寄主叶肉,稍大后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6龄后则将叶片全部吃光,仅剩叶脉。低龄幼虫有群集习性,4龄后逐渐分散危害。8月下旬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多入土或在树枝干上做一石灰质的茧越冬。

三、褐边绿刺蛾的地理分布

褐边绿刺蛾分布在福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地。

四、褐边绿刺蛾的生活习性

褐边绿刺蛾喜阴、对强光、热、水有本能的抗拒性,通常为群居。

五、褐边绿刺蛾的危害

褐边绿刺蛾寄主广泛,食性复杂。在笔者所在的河北省任丘地区主要危害白蜡、刺槐、山碴、杨、柳、榆、桑、悬铃木、紫荆、梧桐、苹果、海棠、梨、桃、杏、枣、柿等多种园林植物。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被害叶成网状;幼虫长大后把叶食成缺刻,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致使秋季二次发芽,影响树木生长和发育。

褐边绿刺蛾(Parasaconsocira)是常见园林食叶害虫。近年来,伴随经济林果和城市绿化发展格局的改变,褐边绿刺蛾种群猖撅趋势逐渐加重。调查发现,在上海管理粗放的局部林区,该虫短期内即可将杨树等寄主树种整株叶片取食殆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景观效益。

褐边绿刺蛾在浙江1a可发生2代,其寄主十分广泛,常取食植物的叶、嫩枝、嫩梢等部位,形成孔洞、缺刻或咬断枝梢,减少光合作用,增加水分蒸腾,严重时可使枝条或整株枯死。另外,褐边绿刺蛾幼虫虫体有毒毛,人体接触后会引起皮肤肿痒,对小区居民和景区游客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威胁。

六、褐边绿刺蛾的防治方法

1、秋冬季人工挖虫茧烧毁。

2、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人工捕杀幼虫,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

4、幼虫3龄前选用生物或仿生农药,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25%灭幼服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5、幼虫大面积发生,可喷施用20%速灭杀丁2000至3000倍液,2.5%敌杀死1500至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5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至1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6、保护天敌,如刺蛾紫姬蜂、螳螂、蝎蝽等。

七、褐边绿刺蛾的蛰后处理

1、蛰后用胶带粘受伤部位,可以把刺入皮肤的细毛给清理掉,这是最直接的方法。

2、洋辣子的毒是酸性的。可以用浓肥皂水涂患处。可以重复一次。一般十分钟左右就会减轻。

3、中药喉症丸研碎,水调敷于患处。

4、有发烧,关节肿痛等全身症状,应到医院治疗。

5、被蜇后可用棒棍挑破其身体,会发现一绿(或青)和黑的经脉。将其中绿(或者青)的一条取出捣碎,敷在被蛰处立马有奇效。千万别动黑色那条,这是他毒液所在处。

6、被蛰后可在患处抹上一些牙膏,抹过牙膏后患处会感觉清凉,大约5分钟后疼痛感就会减轻,牙膏迅速凝固后,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把凝固的牙膏剥落,即可将毒刺给带出。(老家皖北,夏秋季洋辣子很多,尤以梧桐树和玉米地里为甚,农村人的土办法,但是效果很好,若是蛰后出现大面积红肿和过敏的,建议迅速就医)。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