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大尾蚜 学名:Hyalopterous amygdali 类属:同翅目蚜科
分布与危害:全国各地都有桃大尾蚜分布。主要危害碧桃、山桃、梅、李、杏等。
形态特征:桃大尾蚜无翅胎生雌蚜体绿色,体表覆白色粉,尾片长而大。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部土黄色,胸背有黑瘤,腹部绿色。若蚜与无翅成蚜相似,体较小,淡黄绿色,体上有一层白粉。
发生规律:桃大尾蚜一年发生10余代,以卵在枝条或芽缝等处越冬。京津地区约3月中旬越冬卵孵化,先群集于新叶为害,后扩散到整株叶片。4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繁殖高峰,6月迁移至其他植物上,9月又迁回,11月下旬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蚜虫繁殖快,世代多,用药易产生抗性。选药时建议用复配药剂或轮换用药,可用50%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如国光毙克)1000倍液,40%啶虫.毒乳油(如国光必治)1500-2000倍液,或啶虫咪水分散粒剂(国光崇刻)3000倍液+5.7%甲维盐乳油(国光乐克)2000倍混合液喷雾均可针对性防治 ,防治时建议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缩短用药间隔期,连用2-3次。
2、虫量或早春寄主植物发芽前剪除有卵枝条。
3、利用黄色粘胶板诱粘有翅蚜虫。
4、注意保护天敌(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蚜小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