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芫菁

   2017-04-21 园林花木网佚名1601
核心提示:豆芫菁 学名:Epicauta gorhami Marseul 类属:鞘翅目 芫菁科分布与危害:豆芫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为害豆科牧草和饲料作物的芫菁还有红头黑芫菁(E

豆芫菁

豆芫菁学名:EpicautagorhamiMarseul类属:鞘翅目芫菁科

豆芫菁的分布与危害:豆芫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为害豆科牧草和饲料作物的芫菁还有红头黑芫菁(EpicautasibiricaPallas、黑头黑芫菁(E.dubiaFabricus)、中华芫菁(E.chinensisLaporte)、红头芫菁(E.erythrocephalaPallas)、绿芫菁(LyttacaraganaePailas)等。主要为害苜蓿、三叶草、沙打旺、草木樨、拧条锦鸡儿、豌豆、甜菜等。开花期受害最重,成虫咬食叶片成缺刻,或仅剩叶脉,猖獗时可吃光全株叶片,导致植株不能开花,严重影响产量。

豆芫菁的形态特征:豆芫菁成虫体长15-18毫米,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第三至第七节扁而宽。头部除触角基部的瘤状突起和复眼及其内侧处黑色外,其余部分均为红色,触角近基部几节暗红色。胸、腹部和鞘翅均黑色,前胸背板中央和每个销翅中央都有1条白色纵纹,前胸两侧、鞘翅周缘、腹部腹面各节后缘均丛生灰白色绒毛。卵长椭厨形,长2.5-3.0毫米,宽0.9-1.2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白色,表面光滑,卵排列成菊花状。幼虫属复变态,共6龄,各龄形态均不相同,1龄似双尾虫,深褐色,胸足发达,末端有3爪。2龄,3龄,4龄及6龄形似蛴螬,体长分别为3.8-5.0毫米,6.0-8.7毫米,9.8-10.8毫米及12.4-13.4毫米。5龄幼虫似象虫幼虫,体长8.6-10.4毫米,全身被一层薄膜,光滑无毛,胸足呈乳状突。蛹体长15.4毫米,头宽2.8毫米,体黄白色,复眼黑色。前胸背板及后缘各有长刺9根,第一至第六腹节背板后缘左右各生刺6根,第七至第八腹左右各生刺5根。翅芽达腹部第三节,后足几乎达腹部末端,第九腹节短小。

豆芫菁的发生规律:豆芫菁在华北、河南一年发生1代,湖北发生2代,均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来年春脱皮为6龄幼虫,然后化蛹。一年1代区在6月中旬化蛹,成虫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发生,为害牧草及作物,并交尾产卵,7月中旬卵开始孵化,幼虫生活于土中,8月中旬发育为5龄幼虫,准备越冬。一年2代区第一代成虫于5-6月出现,第二代成虫8月中旬出现,9月下旬以后发生数量逐渐减少。在北京地区,卵期18-21天,1龄和2龄幼虫历期各为4-6天,3龄4-7天,4龄5-9天,5龄历期最长,为292-298天,在土中越冬,6龄9-13天。蛹期10-15天,成虫寿命30-35天。成虫羽化后于清晨出土,白天活动,性好斗,有群集取食习性,食量颇大,1头每天可吃4-6片大豆叶。受惊或遇敌时,即坠地或脱逃,也可从腿节未端分泌含有芫菁素的黄色液体,能剌激皮肤红肿发泡。成虫羽化后4-5天开始交尾,雄虫可交尾3-4次,雌虫一生仅产卵1次,先用口器或前足挖一深5厘米左右的土穴,每穴产卵70-150粒,卵产完毕用足拨土封穴。幼虫孵出后,以蝗卵及土蜂巢内幼虫为食,如没有蝗卵供食,10天左右可死亡。一块蝗卵只供1头幼虫生活,如幼虫多时,则相互残杀。1-4龄食量逐渐增加,5-6龄不需取食,一生约食蝗卵45-104粒,是蝗虫的重要天敌。

豆芫菁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冬耕翻土地,可消灭越冬幼虫。

2、药剂防治90%敌百虫1000倍液,每公顷用药液1100千克;2.5%敌百虫粉剂,清晨喷粉,每公顷22.5-37.5千克,可杀死成虫。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