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2020-02-17 苗业网佚名12751
核心提示:螳螂拉丁学名:Mantodea别称:螳螂、刀螂、大刀螂、祷告虫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螳螂目 分布区域: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英文名:mant

螳螂、刀螂、大刀螂、祷告虫

螳螂    拉丁学名:Mantodea    别称:螳螂、刀螂、大刀螂、祷告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螳螂目    分布区域: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英文名:mantis;devilhorse;rearhorse    种类: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一、螳螂的外形特征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二、螳螂的分布范围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

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三、螳螂的生物学特性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1、产卵期,每年7月中旬,多数种类即陆续进入成虫期,于8月下旬经雌雄交配,雌虫选择树木枝干或墙壁、篱笆、石块上、石缝中产卵。产卵时先由左侧附腺分泌泡沫状蛋白物质于生殖腔开口处,右侧附腺分泌出二酚醛类物质,使分泌的蛋白物质凝固为一层较坚硬的外壳筱盖在卵块外面,形成卵鞘。一只雌蝗娜所产卵鞘的多少、卵鞘的大小以及鞘内卵粒的多少,因不同种类而有差异,一般可产下1~4个卵鞘。每完成一个卵鞘需2~4小时,一个卵鞘内的卵粒40一300个不等。初产的卵鞘为白色或乳白色,较柔软,经5~10小时后即变为土黄色或黄褐色,也有的变为黑褐色。产在桑枝上的则称为桑螵蛸。由于卵鞘有大小、长宽、圆扁以及颜色的不同,故有夷帽、野狐狸鼻涕、止尿狗等民间俗名。各种螳螂均以卵鞘保护卵细胞渡过寒冬。翌年6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故有“仲夏螳螂生”的说法,一直延续到7月上旬,卵的孵化时间早晚,除与当年的温湿度有关外,还与产卵处所接受光照的强度或时间长短很有关。

2、若虫期。卵在鞘内经胚胎发育为若虫后,即借身体的蠕动和卵的胀力,上升至成虫产卵,并从做鞘时留下的孵化挣脱卵膜孵化出来,并借助于第十腹板上分泌的胶质细丝,将卵壳及虫体粘连悬挂着,有时可拉成10余只的长串,不久早孵化的个体,即借徽风荡漾用足抓住周围物体各奔东西,这种自然现象,也是螳螂生活中避免互相残食,保存自身物种的一种本能。卵的孵化时间,多在早晨4时开始至8~9时最盛(中华螳螂);广腹幢螂则多在下午18时左右为孵化盛期;薄翅幢螂以9~12时为姆化盛期。1~2龄虫自相残食性较强,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只有10%~20%成活率。这种自相残杀现象,可能是螳螂虫口数量自控到一定数量的种间机制,这种种间机制的产生与幼小若虫的耐饥饿力有关,因为一、二龄虫在完全缺食的情况下4~5日即死亡,后期若虫在缺食情况下也只能维持11~18天的生命期,若虫与成虫形态相似,只是若虫不同龄期的脚部背向有由小到大的翅芽,末龄完成后,才长出起着飞翔作用的两对大翅。

3、成虫期,每年7~10月为成虫的陆续发生期,一般雄性成虫成熟期较雌性早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经历10~15天就可进行交配,交配时间2~4小时,交配前期是螳螂取食量的最高峰。当食物贫乏时,雌性有进攻雄性并作为猎物而被取食,人们称为“妻食夫”现象。这种生活中的行为,被解释为由于雄性的咽下神经节可分泌一种激素,促使它的侧向运动和腹部外生殖器的抱握运动,因此,雌性猎食雄性常先吃头,这样可破坏雄性的咽下神经节,有利于双方接触成功,另外,有人认为,由于雄性成熟期早,此时雌虫性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是不接受交配的非婚反抗表现,还有人认为,雌吃雄是为雌性腹内卵子的早熟补充营养,在一般情况下,只要雄螳螂能把握时机与雌性迅速完成交配过程,也可幸免于难。从以上种种解释看,雌性吃雄性主要是围绕求婚、交配、营养三者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保持种群优势的自然行为,在这种行为的过程中,由雌性担负繁衍后代的主要责任。

4、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四、螳螂的拟态行为

1、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旱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五、螳螂的饲养方法

1、卵囊的保存:据室内外观察,螳螂卵囊一般于气温稳定在20℃时开始孵化。因此,11~12月份采集卵囊,一直到4月份可在常温下保存,但要保持干燥,防潮防鼠。5月以后,根据气温和利用上的需要,在冰箱内保存。

2、室外大笼罩饲养:5月下旬将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笼罩内,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头投放。笼罩内栽各种矮小的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建立与自然界相仿的环境,减少残杀,晴雨天遮盖芦席。3龄前若虫代饲料制成糊状,4龄后代饲料蒸熟成发糕状。糊状饲料放在隔离物的枝叶上,糕状的放在小橡皮瓶塞内。及时剔除霉变残渣,保持饲料新鲜。

六、螳螂的利用价值

1、饲养释放: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螳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螳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2、大田插卵:6月上中旬,将冷藏的螳螂卵囊加温催孵,趁雨后田间潮湿时,每亩播卵囊20块,一周后再插10块。卵囊要插在大棉株下,以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提高成活率。

七、螳螂的品种分类

(一)螳螂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种类更是有超过两千种。

非洲绿巨螳

1、非洲绿巨螳

非洲的绿巨螳螂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中华大刀螳

2、中华大刀螳

中华大刀螳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广斧螳螂

3、广斧螳螂

广斧螳螂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

兰花螳螂

4、兰花螳螂

兰花螳螂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刺花螳螂

5、刺花螳螂

刺花螳螂,花螳科刺花螳属的一个物种,因全身布满棘刺而得名。产于非洲东部至南部诸国。刺花螳螂的习性与兰花螳螂却十分类似,它们都属于昼行性的树栖昆虫。初生幼体通体黝黑,直到第一次蜕皮后才会展现出白绿红三色相间的正常体色。

魔花螳螂

6、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被人们称为“螳螂之王”,它是世界上最稀有螳螂之一。魔花螳螂外表美丽、体型独特、数量稀少,是所有模拟花朵的螳螂种群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身上有红色、白色、蓝色、紫色、绿色,黑色保护色来威吓敌人,保护自身。

马来树枝螳螂

7、马来树枝螳螂

马来树枝螳螂是世界上最大的螳螂。它的身体扁平且细长,三角形的小头可以前后左右自由转动,视力绝佳,非常有利于捕猎,可以看到很小的动静,昆虫、青蛙、鸟、小蛇等都是它的猎物,但它只吃活的生物。

小提琴螳螂

8、小提琴螳螂

小提琴螳螂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由于整体型态犹如小提琴弹奏家而得名。小提琴螳螂喜爱捕食那些飞行的昆虫,如各种蝇类,蛾子,还有蝴蝶,而对地面上活动的蟋蟀,蝗虫和幼虫都不太感兴趣。

枯叶螳螂

9、枯叶螳螂

枯叶螳螂,来自马来西亚,外形酷似一片枯叶。体色棕色,有模仿枯叶的深色和浅色斑点。它的胸部恰似半片枯叶,一对翅膀收拢后,看上去就更像一片完整的枯叶。

金属螳螂

10、金属螳螂

金属螳螂有着华丽无比的金属色光泽,体型修长而扁平,因此得名金属螳螂。栖息于树林或草丛,肉食。善于利用锋利带有尖刺的前肢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能把猎物完全吞食消化(包括昆虫坚固的外骨骼)。

(二)、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

狭翅大刀螳

1、狭翅大刀螳

狭翅大刀螳雌虫全长8.5-11.0CM,雄虫7.5-9.5CM,属大型昆虫,体多为绿色或褐色。在我国东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成虫主要以蚱蜢,蟋蟀,苍蝇,蛾子等为食。通常在秋初成虫,8月中旬为主要交配期,一生可产2-4块卵块。

广斧螳

2、广斧螳

广斧螳是我国常见的型中至大螳螂之一,体长约60MM,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广部与全国,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

棕静螳

3、棕静螳

棕静螳体型中等,大约45~60毫米左右,身体大多为棕色,也有褐色、米色的种类,前足基节和腿节内侧具有大块的黑色斑纹,前足内部有黑、白、粉色斑。复眼突出,单眼三个,排成三角形。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多见于阴面的石板后,墙角中,太阳能水管后。

薄翅螳螂

4、薄翅螳螂

薄翅螳螂雌虫体长57-60毫米,淡绿色或淡褐色,前足基节长度等于或略长于前胸背板后半部。前足基节内面基部有1长形黑色斑。雄虫体长47-56毫米。前胸背板长12.40-15.50毫米,前翅薄而透明,前足基节内面基部同雌性。常见的地区有新疆、甘肃、湖北、广东、陕西、辽宁、山西、内蒙古等地。

绿静螳

5、绿静螳

绿静螳体型较小,仅有45~69毫米,身体绿色,前足基节和腿节内侧具有大块的黑色斑纹,前足内部有黑,白,粉色斑。绿静螳生性安静,可长时间守候猎物,若虫很小,黑色,有明显白斑。栖息于园林空地、灌木丛、草地上等环境,但在山上低海拔地区也常见。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