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背虫

   2021-04-15 苗业网佚名540
核心提示:鞍背虫界:动物界门:节肢动物门亚门:六足亚门纲:昆虫纲亚纲:有翅亚纲目:鳞翅目科:刺蛾科种:鞍背虫。鞍背虫,一种常见的刺毛虫,它浑身布满的毛刺有剧毒,好在具有极强分辨度的形状和颜色让它难以隐藏。它只有

鞍背虫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亚门:六足亚门    纲:昆虫纲    亚纲:有翅亚纲    目:鳞翅目    科:刺蛾科    种:鞍背虫。

鞍背虫,一种常见的刺毛虫,它浑身布满的毛刺有剧毒,好在具有极强分辨度的形状和颜色让它难以隐藏。它只有1英寸长,两头呈凸起的深棕色部分,中间是陷下去的绿色部分,形状看起来就像个马鞍。

一、鞍背虫的形态特征

鞍背虫是鳞翅目刺蛾科。幼虫又叫刺毛虫、洋辣子、八角子,是主要食叶害虫之一,食性杂,为害120多种林木、果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15至17毫米,翅展35至39毫米;雄蛾体长13至15毫米,翅展30至32毫米。体橙黄色,触角丝状,棕褐色。前翅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暗褐色细斜线纹汇合于顶角,呈八形,里面一条伸到后缘近中部,成为两部分颜色的分界线,外面一条伸达近臀角处;后翅灰黄色,近翅基和中室处各有一黄褐色圆斑。卵:扁圆形,淡黄色,长约1.4毫米,宽约0.9毫米。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至25毫米,近长方形,前端略大。体色鲜艳,基色为黄绿色。头部黑褐色,常缩在前胸下。体背面有紫褐色大斑,呈哑铃状,外缘常带蓝色。自胴部第二节起,在亚背线上各有1对刺突,其中以第三、四、十、十二节刺突最大,体两侧下方还有9对刺突,刺突上生有毒毛。腹足退化为吸盘。蛹:黄褐色,体长12毫米。茧椭圆形,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灰白色茧壳上有黑褐色纵纹,形似雀蛋。

二、鞍背虫的所属科目

刺蛾科

鳞翅目的1科。体粗壮,鳞毛厚密,缺喙;幼虫具枝刺和毒毛的中型蛾类。世界记载有1000种,中国记录约90种。由于这类幼虫体上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疼痛异常,俗称“痒辣子”、“火辣子”或“刺毛虫”,刺蛾一名也由此而来。

刺蛾科世界记载有1000种,中国记录约90种。由于这类幼虫体上有枝刺和毒毛,触及皮肤立即发生红肿,疼痛异常。

刺蛾成虫中等大小,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大多黄褐色、暗灰色和绿色,间有红色,少数底色洁白,具斑纹。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少数较长。雄蛾触角一般为双栉形,翅较短阔。幼虫体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收缩。有些种类茧上具花纹,形似雀蛋。羽化时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刺蛾幼虫大多取食阔叶树叶,少数为害竹竿和水稻,是森林、园林、行道树、果园和多种经济植物(如咖啡、茶和桑等)的常见害虫。

刺蛾成虫中等大小,身体和前翅密生绒毛和厚鳞,大多黄褐色、暗灰色和绿色,间有红色,少数底色洁白,具斑纹。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口器退化,下唇须短小,少数较长。雄蛾触角一般为双栉形,翅较短阔。幼虫体扁,蛞蝓形,其上生有枝刺和毒毛,有些种类较光滑无毛或具瘤。头小可收缩。无胸足,腹足小。化蛹前常吐丝结硬茧,有些种类茧上具花纹,形似雀蛋。羽化时茧的一端裂开圆盖飞出。

刺蛾幼虫大多取食阔叶树叶,少数为害竹竿和水稻,是森林、园林、行道树、果园和多种经济植物(如咖啡、茶和桑树等)的常见害虫,诸如黄刺蛾(见彩图)、扁刺蛾、褐边绿刺蛾和显脉球须刺蛾等。

三、鞍背虫的治疗方法

治疗毒刺蛾蜇伤的好方法

果树上,常会有毒刺蛾的幼虫,我们这儿土语叫“毛巴”,“洋拉子”,蜇到后很疼,然后还会发痒好多天。

就是把毒刺蛾捏死后取汁涂于患处,痛可以立即止住,也不会再痒了,效果非常神奇。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常备尿素软膏(药店都有),如果在蜇后找不到毒刺蛾的情况下,用这个涂抹效果也不错的,或者用尿素溶于水后浸泡患处。

首先要立刻用胶布贴上自己被毛虫刺扎到的地方,然后撕掉,反复几次。用来拔除皮肉内的断毛。

然后用肥皂水清洗伤处。若是疼痒难忍可以抹一些消炎的药膏。

一般做了上面的事情之后,疼痛骚痒感觉便会减轻。但是如果依然还是没有用甚至是发肿流脓的话,还是趁早去医院处理比较好。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百科
推荐图文
推荐百科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3018483号  |  皖公网安备34012302001222号